004版 深读

38年深耕南海种珊瑚

陈宏和团队在海南创造生态修复奇迹,“百万珊瑚培育计划”渐成现实

《中国环境报》(2025年09月05日 第004版)

  ◆本报记者周亚楠

  “南海珊瑚馆即将对外开放,欢迎大家前来参观!”近日,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所长陈宏在微信朋友圈中,兴奋地和大家分享着这一消息。

  “我想把在海底种下的那片珊瑚花园,搬到公众眼前。”身为馆长的陈宏道出建馆初衷,“只为让更多人认识并守护珊瑚。”

  作为全国性科普基地,在这里,公众可以全面了解珊瑚及其生态系统知识,能够看到150多种珊瑚标本与珊瑚礁生物群展示,而这些均为陈宏和团队亲自培育。

  作为海南省最早开展珊瑚种植的先行者,年近花甲的陈宏仍在深耕他的“珊瑚花园”。在大海里种植珊瑚绝非易事,而陈宏却在南海这片海域种了38年。

  “研究珊瑚,在当时是新兴领域,有很多未解之谜”

  1987年的三亚,只是一个刚起步的海边小城。这一年,22岁的陈宏从浙江省水产学院淡水养殖专业毕业,被分配到浙江省温州市一家国有水产养殖场工作。

  偶然间,一篇关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三亚实验站珍珠贝研究的报道,吸引了他的目光。“我向往海洋,更向往纯粹自然的科研生活。”梦想在陈宏心中悄然萌发,一封自荐信从温州飞抵至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忐忑不安中,陈宏很快便接到该所回复:“欢迎你加入海洋生物研究。”当年10月,陈宏辞去工作,孤身一人来到海南,奔向了他的梦想。

  三亚实验站位于鹿回头山脚下,站在海边,陈宏被这片蔚蓝海域深深吸引,坚定了留下的决心。当时的他没想到,这个偶然的决定将改变他的一生,也将改变南海珊瑚的命运。

  入职三亚实验站,陈宏最初从事珍珠贝的研究工作,其海洋科研之路也由此开启。走在鹿回头山脚下,退潮后,满岸是成堆的活珊瑚。“当时,内地很难见到珊瑚,繁茂的珊瑚像一簇簇色彩斑斓的花儿,令我印象深刻。”陈宏回忆道,渐渐地,他将目光投向了更为神秘的珊瑚世界。

  珊瑚被科学家誉为“海底热带雨林”,为海洋鱼类、贝类、藻类等近30%的海洋物种提供了栖息场所,是近岸海域生态稳定的重要基础。

  “当时,珊瑚还不属于我国保护物种。人们对其缺乏保护意识,一些人类活动给珊瑚退化埋下了隐患,威胁着珊瑚生存。”陈宏走访发现,当地渔民并不知道什么是珊瑚,只清楚海底有种会开花的石头,他们称其“海石花”。

  “渔民不认识珊瑚,但我们认识。”海里有许多珊瑚断肢,1988年起,陈宏经常捡拾珊瑚断肢养殖。由此,逐步开展珊瑚的观察与培育等实验。

  “研究珊瑚,在当时是新兴领域,有很多未解之谜。”面对这片未知的蓝色海域,陈宏心中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人工培育珊瑚,修复受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

  不曾想,这个在当年被视为“天方夜谭”的念想,竟贯穿了他整个科研生涯。

  “摸着石头过河,每一步实施都无比艰难”

  “有了珊瑚,大海就活了起来。”这是陈宏对海底珊瑚功能最直白的表述。

  2003年,怀揣着对珊瑚研究的热情,陈宏做出一个大胆决定——创办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专注于珊瑚培育及其生态系统的研究与修复。

  “要弄清楚珊瑚致病和死亡的原因,珊瑚群落各自的演化规律,再逐步掌握规模化珊瑚礁修复保护技术。”这是陈宏的规划。

  无先例可循,起步时的艰辛可想而知。“摸着石头过河,每一步实施都无比艰难,但我仍想做下去。”陈宏坚定地说。

  海水中培育珊瑚,难度不小。珊瑚种类繁多,仅海南省就有300多种。不同品种珊瑚的培育,需考虑所在水域的环境情况,因地制宜,人工培育珊瑚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更为艰难的是水下作业。珊瑚研究必须潜水至海底进行实地观察和种植,这对科研人员的身心都是巨大考验。

  1991年,陈宏第一次潜水观察珊瑚。当时,没有潜水教练在身旁,他只能“试着做”,背着氧气罐跳进大海,刚潜到5米深,就吐出一口鲜血。

  原来是肺部毛细血管突然承受水压,导致破裂出血。这是因为没有潜水经验,陈宏笑着说道,“后来就好了。”

  类似惊险的时刻在他科研生涯中并不少见——被牵引绳缠住大腿和脖子险些溺水;无数次被海流冲走,被牡蛎和珊瑚割伤……

  考验体力也考验技术。普通人每次下潜1小时就会感到疲劳,而陈宏每次下潜至少两三个小时。如今的他已成了得心应手的老潜水员,只穿一双脚蹼,咬着一个呼吸管便下水了。

  而更让陈宏感到自豪的是他们所掌握的珊瑚无性繁殖技术。珊瑚苗种的培育主要分为有性和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在天然海域繁殖,易受海流、波浪等水文条件影响,珊瑚苗成活率低。

  “我们发现,珊瑚苗在受伤时,会形成愈伤组织,周边还会出现大量的新生水螅体能演化成珊瑚体。”在此基础上,陈宏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单水螅体无性繁殖方法,使珊瑚平均成活率达到70%,最高一批达到99%,这让我国在珊瑚繁殖成活率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多年实践,陈宏带领团队摸清了珊瑚繁殖的基本规律,并通过苗床辅育方式,研究出了多种珊瑚人工繁育技术。

  “珊瑚苗床是我们野外育苗的独家发明,类似植物嫁接。”利用绳子将珊瑚苗固定在苗床上,再放进海底,让苗种重新繁殖扩大族群。

  与国际上大多采用几公分长的珊瑚枝做苗种不同,陈宏团队创新利用几毫米大小的珊瑚组织块作苗种,大大增加了可人工种植的珊瑚种源。

  “我想在南海海底种植100万株珊瑚,建个海底花园”

  2018年,陈宏正式发起“百万珊瑚培育计划”,“我想在南海海底种植100万株珊瑚,建个海底花园,重现‘海石花’盛开景象。”

  这一计划的灵感来源于国内“百万造林计划”,陈宏希望能在海底创造生态修复奇迹,在未来形成一定规模的“海底森林”。

  “百万珊瑚培育计划”实施并非易事。珊瑚对生长环境极为敏感,水温、水质、光照等因素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影响其生存。

  经过数十年探索,团队已掌握了珊瑚致病因子,攻克了珊瑚白化、规模化培育和生态修复三大重点难题。

  培育难题已解决,接下来是逐步扩大种植规模。根据不同海域特点,陈宏带领团队开发了多样化的种植技术,如珊瑚苗种“飞播法”、海底种植机器人等,种植效率从“一天潜水5—6小时,最多人工种植500—600株珊瑚”提升到“一天种植上千上万株珊瑚”……这些技术创新为大规模珊瑚修复奠定了基础。

  如今,陈宏已在三亚凤凰岛海域培育了近70万株珊瑚,且人工培育珊瑚最大直径已达70厘米以上;在西沙永乐环礁附近的鸭公岛、全富岛、银屿,已成功种植鹿角珊瑚、软珊瑚、苍珊瑚等30多种。

  在约400亩的南海海域,团队已种植珊瑚80多万株,“百万珊瑚培育计划”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与此同时,陈宏的研究也迈上了新台阶——建立了全国首个珊瑚种质基因库,现已收录150多种珊瑚物种。“它像守护南海珊瑚种群的‘诺亚方舟’,为一系列科学研究提供珍贵的种质资源。”

  而陈宏也创造了国内繁殖且成活量最多的珊瑚繁殖与移植纪录,建立起我国最大的珊瑚科研与培育基地,填补了国际珊瑚研究的多项空白。

  如今,60岁的陈宏,很快就面临潜水项目的年龄限制,但他仍执着地研究和培育珊瑚。38年来,他的足迹遍布海南省每片海域,海岛周围哪里有珊瑚,他全铭记在心。38年科研生涯,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斑白,他将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南海珊瑚,被人亲切地称为“珊瑚爸爸”。

  “和珊瑚在一起的时间比陪儿子时间还长。”面对妻子的怨言,陈宏也常感到亏欠家人。

  回望这条充满艰辛的道路,陈宏的笑容朴实而动人:“美丽的珊瑚始终令人牵挂。”2017年,他被评为“感动海南”十大年度人物。

  “到2026年,海底种植的珊瑚将成倍增长,有望实现人工种植百万株珊瑚的计划。”陈宏充满期待。

  “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更为显著”

  在“双碳”目标与蓝碳经济背景下,珊瑚礁的碳汇功能成为研究热点,陈宏团队的珊瑚修复工作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更为显著。”近年来,团队深入探索这一领域,揭示珊瑚礁在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健康的珊瑚具有碳汇功能,可有效降低海洋二氧化碳含量。在陈宏看来,健康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是高效的“蓝碳”捕获者,不仅为海洋生物提供食物和庇护所,还对全球的气候调节发挥着重要作用。

  陈宏解释道,健康珊瑚与虫黄藻共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而白化珊瑚因失去共生藻类,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超过吸收量。当系统以藻类为主导时,碳汇功能便增强。

  通过将珊瑚修复与“蓝碳”经济相结合,陈宏带领团队逐渐探索出一条海洋生态价值实现新路径,为海洋生态保护提供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珊瑚修复工作远未结束。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珊瑚白化风险仍在增加;沿海开发、海洋污染等人为因素对珊瑚礁的威胁依然存在。要实现南海珊瑚生态系统的全面恢复,还需更多人的参与和更长期的努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科研团队、环保力量加入珊瑚保护与修复行列,共同守护南海这片“海底花园”。

  放眼洒满银光的三亚湾,陈宏穿上潜水服,他要检查前段时间投下的珊瑚苗生长情况。

  “希望海洋生态修复在这里能结出硕果。”望着波光粼粼的海面,陈宏静待珊瑚茁壮成长,让海底充满斑斓色彩。

  从最初的海石花到如今的生态瑰宝,从手工培育到科技赋能,陈宏用38年的坚守,诠释了一位科研工作者对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执着。

  即将开放的南海珊瑚馆,不仅是他心血的见证,更将成为传承珊瑚保护理念的重要平台。“只要珊瑚还需要守护,我就会一直做下去。”陈宏的话语朴实而坚定。

  

  陈宏在海底观察种植珊瑚的生长情况。

  

  陈宏实验室里培育的珊瑚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