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版 一版要闻

海南有序推进“清凉城市”建设

热带海岛开展“降温革命”

《中国环境报》(2025年09月12日 第001版)

  ◆周海燕 尹建军

  夏日的海南,正午阳光直射在海口骑楼老街的青石板上,地表温度突破38℃。然而,当行人踏入骑楼底层的连廊时,穿堂风扑面而来,瞬间将燥热驱散。58岁的海口市民王一明捧着一碗清补凉说:“以前夏天不敢出门,现在有了连廊,晒不着、淋不到。在连廊下面,比在家里吹空调还舒服。”

  2024年《海南省“清凉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出台以来,海口、三亚、儋州、澄迈4个试点市县已谋划20个“清凉”项目,其中11个计划年内完工。一场以“生态为基、民生为本、政企协同”的城市“降温”实践,正在海南全岛有序推进。

  把“清凉”植入城市肌理

  “以前在夏天,从三亚动车站到附近公交站短短一段路,走下来衣服都能湿透,现在有了风雨连廊,再也不怕晒了。”经常往返于三亚和海口的李晶晶,对三亚动车站站前广场的变化深有感触。

  目前,三亚动车站站前广场提升改造项目正稳步推进,新建的风雨连廊等设施,能够为旅客遮挡烈日,改善出行体验。

  三亚的“清凉行动”不止于此。海棠河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已完成一期、二期全面建设,清澈的河水不仅美化了环境,更通过水体蒸发调节周边小气候。亚龙湾和海棠湾滨海酒店带绿道连通项目中,海棠湾约10公里绿道已完成,海防林改造、巡护步道、健康绿道、绿道驿站及休憩平台等配套设施也在逐步完善。

  三亚的“清凉巧思”,是海南推动“清凉城市”建设的缩影。

  在海口,友谊国贸城商圈的改造曾是个难题。这片日常客流规模可观的商圈,此前因建筑布局分散、露天通道占比高,每到夏季,客流便明显下滑。“我们参照骑楼的形态,在多栋建筑间搭建起二层连廊,底层加建步行道,还在连廊外侧安装太阳能遮阳板。”海口市龙华区住建局项目负责人指着连廊下方的休憩区介绍,经过改造,商圈夏季客流已显著回升。

  从商业圈到生态地,借自然之势是海南“降温”的核心逻辑。在海口市江东新区南渡江河口右岸,施工机械正在修复驳岸湿地,原来的硬化堤岸被改造成阶梯式生态缓冲带,沿岸种植着芦苇、水松等本土植物。

  项目现场负责人介绍,这里曾是垃圾堆放点,重构滨水生态后,水体蒸发搭配沿岸通风廊道可有效帮助区域降温。

  在儋州,环新英湾新城则把“清凉”植入城市肌理。“我们在邻里中心周边增绿添水,建筑用节能设计,还配了城市通风系统,可以少耗能、少排碳。”环新英湾邻里中心项目工作人员介绍。在环湾通海大道提升改造现场,施工人员指着道路两侧说:“这边装了太阳能设施,还加了绿化带遮阴,市民健身的场地和配套设施也在完善。”

  澄迈以老城为“清凉城市”试点切入点,构建“绿—水—风”协同生态系统,打造“2带—4廊—多网”生态冷源地网络,并在多领域推进“清凉行动”。其中,漓岛音乐节永久场地、老城科技新城产业园区文体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内湾外海生态环境治理与特色文旅融合发展EOD项目均为重点申报的“清凉城市”试点项目。所有项目建成后,将让更多人在舒适环境中享受“清凉”成果。

  找到适合的“降温工具箱”

  “城市开发建设中,冷源不完善、风廊不顺畅等情况会形成‘热岛’城市组团,这是城市热环境优化工作的重点区域。”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工程师陈晓伟指出。

  在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等单位牵头下,海南省成立专家组,坚持问题导向,研究制定“清凉城市”规划技术导则,指导解决城市热环境问题。

  陈晓伟表示,海南建设“清凉城市”需结合自身实际,找到适合的“降温工具箱”。目前,海南已制定印发清凉城市规划技术导则,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街区详细规划设计两大层面,针对生态冷源系统6个方面应用场景,提出24项措施、74个工具,为“清凉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有了技术方案,如何落地是关键。在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组织召开的“清凉城市”建设企业座谈会上,企业代表们积极表达投资意向并建言献策。

  洋浦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首席规划师林光明结合新加坡经验指出,“清凉城市”建设可走商业化路径,企业在商业区、景区等场景建设清凉设施,通过引入广告合作等多元商业模式提升空间使用效率与消费活力,具有较大经济价值潜力,同时建议政府推出体量较小的试点项目,降低参与门槛。

  中源绿蓝低碳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友林提出,通过集中供冷与清洁能源结合、余电上网等商业化运营手段可有效保障企业收益,希望政府进一步明确政策规则,构建良好合作机制,企业将发挥专业技术与民营资本效率优势,深度参与项目建设。

  

  政府部门则为“清凉城市”建设提供政策与要素保障。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围绕小项目开展政企协作试点,共同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居民参与”的良性循环。

  各试点市(县)也纷纷出台相关举措,如三亚加快推进《三亚市“清凉城市”规划建设技术导则》报批工作,计划在项目审批中用该导则进行验算。儋州建立每季度调度工作机制,全力做好要素保障。为落实“清凉城市”相关要求,澄迈在项目审批中落实通风廊道预留、连廊、遮阳设施配建等要求。

  市民的“金点子”也在融入建设。在海口市丁村迈瀛城市更新项目现场,一张“清凉动线”设计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居民的建议:“在连廊加座椅”,“增设直饮水”,“植物选遮阴好的榕树”等。“我们召开了3场居民听证会,原来的‘清凉商务动线’设计太窄,居民反映不够用,我们再加宽到600米。”项目负责人介绍,现在12号、14号地块已开工,连廊会同步建设。“居民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的建议能让项目更实用。”

  “凉资源”变“热经济”

  “以前由于天气太热,不太愿意出门旅游,现在海南很多地方都有清凉设施,游玩体验好了很多。”游客张斌表示。

  随着“清凉城市”建设推进,海南的“凉资源”正逐步转化为“热经济”。今年“五一”假期,海南白沙、琼中、五指山等中部市(县)凭借相对凉爽的气候和丰富的生态资源,游客接待量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清凉城市”建设还推动了海南绿色建筑与低碳发展。2024年,海南全省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90%以上,海口江东新区在建设中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海南能源交易大厦、综合智慧能源项目等已建成,江东天地项目建筑主体已完工。同时,海南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2024年推广新能源汽车12.2万辆,同比增长17.7%,完成年度目标的122%,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跃居全国第一,减少了汽车尾气排放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助力“清凉城市”建设。

  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专项规划处负责人介绍,到2026年底试点推进阶段结束前,海南将规划建成一批小切口、见效快、有温度、可复制的示范性项目,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和案例,并在全省范围逐步有序推广“清凉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宜居度,让海南不仅成为冬可避寒的胜地,也成为夏能避暑的宜居之所,为海南自贸港打造特色宜居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从海口骑楼的连廊到三亚的滨海绿道,从儋州的邻里中心到澄迈的生态冷源网络,海南“清凉城市”建设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改善着市民生活品质,提升着城市吸引力,在热带海岛之上,书写着生态、民生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