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版 一版要闻

重庆“十四五”碧水保卫战成效显著

4012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98%

《中国环境报》(2025年09月12日 第001版)

  本报记者余常海重庆报道 记者近日从重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时期,重庆持续推进碧水保卫战,水生态环境质量稳步向好,其中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重庆段4012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98%,一批群众关切的污水直排乱排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介绍,作为全国率先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试点的地区,重庆构建了排查、监测、溯源、整治全流程工作体系,并建立起从污染产生源头到受纳水体的全链条水环境监管机制。以江北区杨家河沟为例,经过系统整治,昔日污水横流的入江口如今已变身善水北滨广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在跨区域协同治理方面,重庆同样交出了亮眼答卷。为破解流域污染治理“各自为战”的难题,重庆联合四川编制实施了铜钵河、琼江、大清流河、南溪河等4条流域联防联治方案,两地共同投资26亿元推进140余个治理项目。其中,重庆推动四川省大竹县石桥铺镇600余名居民的生活污水接入重庆市梁平区污水处理站,通过跨区域管网互联互通,实现了污水处理设施共享,成功解决了铜钵河污染问题,推动流域水质显著提升,为全国流域跨区域协同治理提供了“重庆经验”。

  流域横向补偿机制的完善,进一步激发了上下游协同护水的合力。余国东表示,这一机制的核心原则是谁受益、谁补偿,即上游水质优于下游时,由下游对上游进行补偿;反之,则由上游对下游进行补偿。重庆在优化市内跨界流域横向补偿规则的基础上,联合四川、湖北、贵州、湖南等周边省份,实现了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跨省补偿机制全覆盖。

  值得关注的是,重庆对补偿的考量标准进行了升级,不再仅聚焦水质这一“单科成绩”,而是评估水生态“综合得分”。例如,重庆与四川在长江流域生态补偿中,将生态流量、鱼类多样性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让保护者真正获得实惠,有效调动了上下游省份共同守护一江清水的积极性。

  科技赋能则为重庆碧水保卫战插上了“智慧翅膀”。目前,重庆已建成“巴渝治水”应用平台,实现了住建、水利、生态环境等22个部门的协同联动。这一平台整合了900余项跨部门数据,汇集监测感知点1.6万余个,构建起了快速感知、风险研判、态势分析、高效处置的智慧治水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