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版 要闻

麟游生态价值转化激活县域经济

生态优先惠民生 绿色发展暖民心

《中国环境报》(2025年09月12日 第002版)

  ◆本报记者李涛 肖成 通讯员张紫怡

  初秋的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九成宫遗址公园内凉风习习,欧阳询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刻前,游客们驻足品读。

  “绝壑为池,跨水架楹”,魏征笔下描绘的正是这片山水相依的生态画卷。时光流转,醴泉依旧清冽,它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生态智慧,正在这片土地上焕发新的生机。

  “古人讲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这与我们现在的生态文明理念一脉相承。”麟游县博物馆负责人介绍,碑文中对隋朝过度开发自然的批评,对唐代节俭修宫的赞誉,都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观。如今,醴泉遗址得到了科学保护,周边建起了生态公园,成为麟游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

  不间断守护漆水河

  清晨的漆水河畔,监测人员正俯身采集水样,这是当地水生态保护的日常景象。

  “我们已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预警机制,会随机对重点河段开展常态化采样监测。同时,正在建设河流自动水质监测设施,对断面水质进行实时监控。”工作人员一边封存水样一边介绍,通过“人防巡查+技防监控”的深度融合发展,已实现对水生态环境的24小时不间断守护,让每一处水质变化都“可监测、可预警、可追溯”。

  治理力度与监测精度同步推进。针对流域内村庄分散的特点,各村建设差异化污水处理设施、配套铺设污水收集管网,从源头切断农村生活污水直排路径,已惠及沿岸85%以上行政村。开展的漆水河流域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则对排污口进行“查、测、溯、治”全流程管控,助力漆水河实现长治久清。此外,还新建了日处理能力达1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开展雨污分流改造攻坚,对数十个老旧小区的管网进行系统性重构,并建立管网检修维护长效机制。截至目前,麟游县已实现县城市政管道雨污分流全覆盖,杜绝了雨季污水溢流河道的隐患,让漆水河畔的生态底色愈发鲜亮。

  今年以来,漆水河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水质改善率排名全国前列,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持良好。

  推动生态价值创新转化

  在常丰镇的徐矿麟游10万千瓦农光互补项目现场,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板下是长势喜人的农作物。

  “这个项目年均发电量1.4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4.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万吨。”据项目负责人介绍,通过科学设计优化光伏阵列布局,实现了土地立体化综合利用。

  麟游县创新推行“棚上发电、棚下养殖”模式,紫石崖村建成全省首个光伏节能绿色养殖项目,实现生猪存栏5000头,光伏发电15万千瓦时,土地收益翻了3倍。同时,“麟游蜂蜜”“麟游核桃油”“麟游苹果”等区域品牌越擦越亮。

  在绿色转型进程中,麟游县在固废资源化利用领域成果突出,推动煤矸石“变废为宝”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县四家煤矿的煤矸石综合利用率已达100%。开展能源化利用,每年将200万吨煤矸石运输至麟北电厂,直接用于发电与供热,实现能源循环;实施建材化替代,采取区域协同利用模式,深入发掘周边县区水泥厂、采石场、建材砖瓦厂的综合利用潜能,每年约160万吨煤矸石被用于替代天然石料和黏土开采。

  文旅融合为绿色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截至今年7月底,麟游县累计接待游客达168.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10.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5.6%,全县文旅产业呈现“量质双升”的良好态势。

  “目前我们正在计划引进全县首家‘两山’生态价值转化公司,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并逐步完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碳汇资源开发。”宝鸡市生态环境局麟游县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机制创新,让麟游县的生态价值转化有了制度保障。

  促进城乡共享生态红利

  绿色发展最终要惠及民生。在招贤镇堡子移民搬迁点,村民屋顶上安装的光伏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通过‘全额上网+收益共享’的模式,我们冬季取暖基本上不花钱或者少花钱。”村民高兴地说。

  麟游县推广绿色交通运输工具,全县巡游出租车均为绿色车辆;建成宝鸡市首家重卡充换电站,引进新能源重卡,每年减少燃油消耗800万升、碳排放7600吨。同时,利用麟北电厂发电余热建设全域集中供热项目,让周边300户群众、5家企业告别“烧煤打炭”,畅享“绿色暖冬”。

  这些举措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态建设带来的实惠。麟游县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160.4%,4个村突破30万元。“麟游的天更蓝了,屋更暖了,钱袋子也更鼓了。”招贤镇高庄村村民的话情真意切。

  麟游县相关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麟游县建成“群山披绿装,溪河流碧水”的生态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