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立
9月10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在会场的室外空间,随处可见一排排的红色座椅,原来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天安门广场临时观礼台的座椅被挪到了这里,继续实现着它们的价值。据报道,纪念大会使用的近5万把观礼座椅“再上岗”,进公园、进学校、进赛场、进服贸会,为城市公共空间增添了一抹抹亮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比如,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接收了4700余把绿色座椅,被应用于陶然亭、紫竹院等公园,与自然景观和谐相融;市教委接收9000余把红色座椅,被分配至多所大中小学校,服务于学校礼堂和日常教育教学,延续庄重和谐的育人环境……观礼座椅“再上岗”,使其承载的纪念意义得以延续,彰显了纪念大会主办方和城市建设者、管理者的绿色智慧和为民情怀。
深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的内在要求。此次纪念大会坚守“传承纪念价值、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大力推进核心景观元素的规模化、精准化重复使用,新意多多,亮点纷呈。比如,纪念活动期间,在长安街沿线布置10组立体花坛不再进行大规模变动,仅对部分花坛进行要素调整和部分植物更换,花坛景观一直延续至国庆;又如,纪念大会现场放飞的8万羽和平鸽,都是向京津冀地区的鸽友们“借”的……这些实实在在、可感可及的举措,传递着绿色节俭的理念。
放眼望去,从中央到地方,类似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某单位闲置的电脑,经平台流转至基层学校,继续发挥作用;发达地区医院更新换代的专业设备,无偿调剂给基层医疗机构,正好满足其所需……诸如此类的“资产漂流记”,为践行绿色节俭理念写下了生动注脚,同时也展示出公共资源复用的巨大潜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不仅是一道作风考题,也是一个科学高效配置和使用资源的管理课题。观礼座椅“再上岗”,其意义不仅在于资源复用,也说明“思路一变天地宽,方法一改成效显”。
实践中,各地该如何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观礼座椅“再上岗”,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启示。一是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秉持先谋后动的理念,进一步探索工作新思路,发掘创新方法。强化系统观念,用好统筹兼顾、协同推进的方法论,强化目标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形成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强大合力。二是用好“致广大而尽精微”这一成事之道。既要从大处着眼,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政策供给;又要从小处着手,创造性开展工作,在落实落细上下功夫,积小胜为大胜,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面提高。三是用好党的群众路线这个“传家宝”。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在完善群众参与机制上做文章,通过开展“金点子”征集等活动,面向全社会广征盘活低效闲置资源的良策,集思广益、择善而从。同时,完善物质奖励、精神嘉奖制度,打造正向反馈效应,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
“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各地应进一步增强践行绿色发展、勤俭节约理念的使命感、责任感,从思想上“紧”起来、作风上“严”起来、措施上“实”起来,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定能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不断迈上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