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 美丽中国

西安护鸟人用镜头构建起“生态数据库”

为湿地公园生态保护提供支撑

《中国环境报》(2025年09月12日 第004版)

  本报讯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湿地公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上风口,对西安城市小气候产生良好影响,众多岛屿、水系和植被等营造了一个适宜动植物栖息的生态系统,吸引了151种鸟类来此安家。为守护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群护鸟人11年来持续开展监测巡护,并构建起独特的“生态数据库”。

  不远处的湖面上,几只斑嘴鸭悠闲嬉戏;岸边草丛里,一只苍鹭气定神闲地伫立着。湿地公园鸟类监测员李赟一边按动快门,一边轻声报出鸟类数量、名字及行为等,方便同事在监测记录表上详细标注。就这样边拍边记录,4公里的监测路线,他们要走两万多步。

  园内有大小岛屿110余座,193种植被和151种鸟类,其中,不乏一级保护鸟类黑鹳、中华秋沙鸭等。“每次监测都会带来惊喜,近两年每年新发现的野生鸟类近10种,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李赟说,得益于西安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向好,湿地公园内鸟类已从建园初的30余种发展到如今的151种。

  一监测就是11年,李赟和同事累计拍摄了数万张珍稀鸟类照片,用镜头构建起一个独特的“生态数据库”,为完善公园生态保护措施提供了数据支撑。

  “我们监测到不同鸟类对水位的要求不同,公园管理团队就在某些区域打造浅滩或加深水位,以此满足不同鸟儿的需求。还精心规划并种植了大量适应本地生长的树种,为鸟儿提供了种类繁多的天然美食。”李赟说。

  近年来,湿地公园坚持“生态建设,保护优先”原则,编制《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办法》《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规范。

  同时,积极联合相关科研机构,利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水质、气象、植物和鸟类等进行全面、系统监测,为鸟类等野生动物打造适宜栖息地。

  “除生态监测与数据收集外,护鸟小分队还会进行野生动物救助,并化身科普讲师,通过进校园、进社区开展各类自然科普教育活动,向公众传递湿地生态价值和保护理念。”李赟表示,未来,希望不断扩大监测范围,从鸟类扩大到昆虫、鱼类等监测,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贡献力量。王双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