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版 攻坚 

以“天上飞+地上查”方式巡查,推广生态农业种植技术

四平织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网

《中国环境报》(2025年09月15日 第005版)

  ◆白姝 滕川 赵鑫

  在吉林省四平市,下三台、二龙山、山门水库等饮用水水源地如同镶嵌在城市周边的“净水明珠”,日复一日地滋养着市民的生活。这份滋养背后,是四平市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深刻认知与坚定担当,从水源地周边环境整治到水质实时监测体系构建,从污染风险排查到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以多项硬核举措,为饮用水安全保驾护航。

  制度先行,划定不可逾越的“红线”

  四平市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并实施《四平市市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编制《四平市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四平市城市供水突发事故应急预案》,为水源保护提供了坚实的依据。“这些制度就像一道道‘护身符’,让水源地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四平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孟庆一说。

  为了更好地保护水源,依据饮用水水源地现状,四平市科学调整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准保护区范围,建设37公里隔离防护设施,实现水源一级保护区全封闭管理,增设218个地理界标、8个警示标志,明确各级保护区内禁止和限制的行为,构筑起坚实的物理与制度屏障。

  科学治理,守护饮用水水源地纯净“空间”

  四平市依法拆除水源地保护区违章建筑55处,搬迁保护区内可能威胁水质的居民72户,关闭规模化畜禽养殖场9家,修复水源地保护区4.7万平方米的拆违裸露地面……一项项务实举措,为水源地筑起“生态防线”,持续清除威胁水质安全的潜在风险。

  在保护区及上游汇水区域,四平市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种植技术,引导农民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建设生态沟渠、缓冲带等,有效拦截农田径流污染,从源头减少氮、磷等污染物入库。同时,加强水源地周边乡镇、村庄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行维护,推进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杜绝生活污染直排水体。

  合力执法,打通水源监管“最后一公里”

  在日常巡查工作中,四平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将无人机空中巡查与实地踏查相结合,严格落实月度巡查制度,每逢丰水期增加检查频次。巡查过程中,重点瞄准与水源地保护无关的建设项目以及网箱养殖、垂钓等违法行为。“我们通过‘天上飞+地上查’的方式,大大提升了监管效能,让违法行为无处遁形。”四平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黄爱卿说。巡查中发现可能影响水源安全的环境风险隐患,及时将相关情况移交属地政府立整立改,确保风险隐患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四平市联合属地政府、水利等部门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巡查,积极拓展跨区域合作,与辽源市、铁岭市签订联防联控工作协议,适时开展联合检查,构建起跨区域的水源保护共同体。此外,每年结合“春季清河”专项行动的契机,对入库干支流沿线的涉水企业,畜禽养殖场等重点对象的环保设施运行情况进行细致检查,确保各项环保措施落实到位,全力保障饮用水安全。

  全民参与,共筑保护“同心圆”

  四平市形成市民宣传教育常态化,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六五环境日等重要节点,深入社区、学校、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普及水源地保护知识、相关法律法规,提升全社会惜水、爱水、护水意识。

  社区居民李大爷说:“通过这些宣传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保护水源地的知识,现在会主动告诉身边人要爱护水资源。”同时,通过设立环保举报热线、网络平台等,四平市鼓励市民积极举报污染水源地、破坏保护设施的违法行为。

  通过不懈努力,四平市市区饮用水水源水质总体稳定达标,水源保护区环境面貌显著改善,饮用水水源地作为城市的“大水缸”,持续为市民输送着安全、优质的饮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