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版 双碳行动 

园区成为绿色低碳转型主战场

“低碳+创新”双轮驱动,再造产业竞争力

《中国环境报》(2025年09月15日 第007版)

  ◆本报记者徐卫星

  园区将是绿色低碳转型的主战场。数据显示,当前,我国23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创造了约12%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时消耗了约11%的能源。园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承载着绿色低碳转型的责任与使命。

  “园区是绿色低碳最好的应用场景。”9月10日,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同期举行的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上,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秘书处、天津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主任宋雨燕指出,园区转型不仅关乎能源消费与产业升级,更关系到国家“双碳”战略的落地成效。

  园区绿色转型并非“千园一面”

  “当前,不少国家级经开区已经将建设零碳园区作为目标任务,推动能源、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改造。园区规划应当坚持‘三一’原则——1/3生态、1/3生产、1/3生活,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协调统一。”宋雨燕介绍说,一些开发区通过布局绿电直供、分布式新能源和储能设施,加快构建智能化能源系统;在交通方面,推广新能源车充电网络和光储充一体化项目;在建筑方面,推进绿色建筑标准和智能管理系统应用。这些举措不仅降低了碳排放,也为企业节能降耗创造了条件。

  除基础设施外,园区的产业和企业转型也在加快。宋雨燕介绍道,目前,国家级经开区中已有900多家国家级绿色工厂,涵盖化工、制造、装备等多个行业。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同时探索绿色产品和服务的新市场。

  园区还为企业提供政策与平台支持。例如,一些地方开发区已出台绿色招商图谱和低碳产业清单,引导绿色企业落户;同时推动建设能碳管理大平台,帮助企业实时监控能源使用和碳排放情况,实现减排数据可视化。

  值得注意的是,园区绿色转型并非“千园一面”。宋雨燕认为,东部沿海园区能源消耗集中、产业链完备,更加迫切需要数字化赋能和精细化管理;而中西部地区资源条件独特,更适合发展绿电直供、新能源发电和储能技术应用。

  业内专家指出,园区绿色转型不仅是环保要求,更是产业竞争力的再造过程。通过“低碳+创新”的双轮驱动,园区有望在未来形成一批绿色产业集群和新质生产力高地。

  零碳园区建设加速推进

  工厂和园区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也是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载体。据了解,我国现有工业园区数量超1.5万个,国家级和省级园区超过2500个,贡献了全国工业产值的50%以上,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30%以上。

  近年来,零碳园区建设进入加速期中央政策频出、地方实践落地、技术与资金支撑逐步完善,为“双碳”目标赋能提供了支撑点。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建立一批零碳园区”;202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明确支持有条件地区率先建成零碳园区,并提出“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

  在顶层设计与相关政策支持下,各地纷纷加快布局,我国零碳园区建设加速推进。

  据统计,当前,已陆续有多个省份发布了富有特色的零碳工厂、零碳园区建设方案与发展制度安排。如江苏省2024年出台《江苏省(近)零碳产业园建设指南(暂行)》,省内各地则细化到虚拟电厂、源网荷储一体化、近零碳工厂培育等方面,并对试点给予财政/技术支持。山东省发布《山东省零碳园区建设方案》,目标到2027年建设若干个省级零碳园区,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作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之一,青岛市探索形成一批在发展中降碳、在降碳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青岛模式,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入推进。”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二级巡视员王希泮介绍说,“十四五”以来,全市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2.1%,能耗强度远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通过滚动实施三轮“四减四增”行动,总投资102亿元的中电建即墨海上光伏(一期)60万千瓦首批实现并网,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比突破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