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案例,福建省厦门市“创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打造优化营商环境绿色样板”案例成功入选。
据介绍,厦门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基础,创新构建“一单元一策略”精准管理体系,推动环境准入集成改革,有效破解企业项目准入难、审批时间长、落地效率低等难点堵点。截至目前,共指导超过1.3万个建设项目科学选址、优化布局或调整工艺,超2900个建设项目受益于环境准入集成改革,为企业累计节约审批时间8.7万个工作日,节省论证费用超亿元。
“厦门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创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成功服务和保障了众多重大产业项目高效落地。”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处长詹源介绍。
近年来,厦门市重点发展半导体、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在项目前期选址阶段,通过登录“厦门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平台”,输入行业代码和意向选址坐标,系统在几分钟内自动生成详细的生态环境准入意见,并提出大气污染物排放、废水和固体废物等处理要求。平台的智能研判既方便企业科学选址,又能靠前指导企业加强污染防治措施,避免了后期环评反复修改,为企业节省了时间成本,保障项目顺利落地投产。
在缩短审批时限方面,厦门市在翔安南部新城等11个片区率先推行区域综合环境影响评估,并将成果纳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平台。区域内符合主导产业方向的项目,可直接引用区域评估结论,简化或豁免单体环评。这一模式变“企业付费、单体评价”为“政府埋单、整体评价”,已有上百个项目受益,平均每个项目节省环评费用数十万元,审批时间缩短30天以上,极大提升了片区招商引资效率和企业满意度。
“经过多年实践,厦门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已从过去的被动审批转变为主动服务,从末端治理前移至源头预防。”詹源介绍,无论是单个项目选址优化、区域开发整体评估,还是战略性产业布局引导,厦门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真正体现了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群众有感的多赢局面。赵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