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吕望舒北京报道 记者从国务院新闻办9月1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获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9月22日至25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会议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还将发布《杭州宣言》。
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并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探索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路径,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在生态系统与物种监测方面,组建了包含44个国家级野外台站的“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联合开展全国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估,揭示其演变趋势与驱动机制,为开展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决策、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提供了系统、全面的基础科学数据。同时,建成“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对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土壤微生物、森林、草原、荒漠等生物多样性主要类群和类型开展系统的动态监测,及时掌握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
记者了解到,“人与生物圈计划”和“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在目标上高度一致,在行动上相互支持,共同致力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本届大会将全面展示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
据介绍,近年来,我国坚持制度创新与保护行动并举,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创设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力度,持续开展“绿盾”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在科技赋能方面,依托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利用遥感卫星、无人机、走航巡护车,以及网络信息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多尺度、多层次、常态化地采集数据,建设监督性调查观测网络。在国际合作方面,推动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促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深化“南南合作”,推动国际履约,协同应对生态环境领域的全球性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