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余常海重庆报道 记者近日从重庆市生态环境局获悉,自2023年启动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治理工作以来,重庆市创新治理模式、强化数字赋能,实现农村黑臭水体全域动态清零,累计治理水体1314个、总面积达305万平方米,惠及82.2万群众。
“治理农村黑臭水体,首先要把‘家底’摸清。”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介绍,重庆市地貌特殊,农村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5%,农村黑臭水体呈现数量多、分布广、类型杂、面积小、流动性差、污染成因复杂的显著特征。
为精准掌握水体情况,重庆市创新实施乡镇排查—区县核查—市级抽查三级排查机制。乡镇一级组织人员开展现场踏勘、群众调查,全面梳理辖区内水域面积200平方米以上的河流、坑塘、沟渠、水库,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房前屋后小微水体;区县层面进行交叉核查,确保排查无遗漏;市级部门随机抽查核验,保障数据真实性。通过地毯式排查,重庆建立起完整的农村黑臭水体台账清单,为后续靶向治理奠定基础。
针对不同水体的污染成因,重庆市坚持“一区一策、一水一策”,要求各区县在分析污染源后,为每处黑臭水体建立“一水一档一策”清单,因地制宜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网连通、生态修复等工程措施。如今,北碚区美丽湖、永川区姜家坪塘、忠县青龙湖等曾经的黑臭水体,都已变身水清岸绿的景观地,成为村民休闲散步、孩童嬉戏玩耍的好去处。
璧山区在处理农村污水时,不满足于无害化排放的基础目标,而是将经处理达标的污水或接入农田灌溉系统,或引入村级景观水体,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让治理成果既改善水质,又服务农业生产、美化乡村环境,推动农村污水处理从末端治理向循环利用升级。
为避免黑臭水体反弹回潮,重庆市还构建起“核查验收+长效管护”双重保障体系。一方面,组建现场核查组,对已完成治理的水体开展全覆盖核查和水质快速监测,严格按照标准验收销号;另一方面,制定《农村黑臭水体长效管护和动态清零工作机制》,明确区县、镇街、村社三级巡查管护责任,将管护任务纳入基层工作清单,确保每处水体都有专人管、专人护。
数字技术的融入更让治理效能大幅提升。重庆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纳入“巴渝治水”数字场景,在数字地图上精准标注全市所有农村黑臭水体点位,并采用红、黄、绿三色标识状态——红色代表重度污染、黄色代表轻度污染、绿色代表达标治理,通过可视化界面实现水体情况实时监管。同时,为每处水体建立专属管理台账,详细记录基础信息、治理措施、监测数据、责任单位等内容,让治理过程可追溯、问题可倒查,真正实现农村黑臭水体“一张图管全量、一本账管全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