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版 观点 

让更多穿城而过的河流恢复自然风貌

《中国环境报》(2025年09月17日 第003版)

  ◆李学辉

  “江河悠悠贯城中,碧波荡漾水流东。”过去,许多穿城而过的河流水声潺潺,河水清澈见底,河岸自然天成。如今,有些河流已在现代化浪潮中被悄然“驯服”。为了城市建设需要,一些天然河流被强行裁弯取直,河岸被冰冷的混凝土层层包裹,河流失去了原有的律动。这种以“治理”为名的渠化工程,虽在短期内缓解了城市建设带来的压力,但也导致水体自净能力退化、水生生物栖息地消失、河流与周边生态系统的连接被割裂。

  笔者认为,让穿城而过的河流重归自然本真,不仅是对城市生态记忆的唤醒,也是一次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但恢复河流自然状态,并非只是简单地拆除堤坝或还原旧貌,而是要通过系统性、生态化的修复手段,恢复河流的生命力。这意味着要让河流尽可能恢复自然水流动态,形成深潭、浅滩、急流与缓流交替的多样状况,也要在河床中铺设天然石块与砂土,构建有利于微生物、鱼类和底栖生物栖息繁育的生态空间。还需要在两岸种植本土植被,打造多层次的滨水绿带,形成能够过滤污染物、稳固土壤、吸引鸟类与昆虫的生态廊道。

  实现这一愿景,必须打破“工程至上”的传统思维,转向以生态优先为导向的综合治理路径。首先,应适时修编城市规划,因地制宜为河流留出足够的生态空间,识别并优先修复生态退化严重、潜力巨大的渠化河段。其次,参考河流历年水文资料特别是流量、流速、坡降等数据,采用“软性修复”技术,逐步拆除混凝土护岸,代之以生态石笼、植生挡墙、根系固土等工程措施,实现结构安全与生态功能的双重提升,并对河床进行工程修复和生态治理,提高河床的自然导水功能和多样生物机能。同时,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将河流修复与城市雨洪管理深度融合。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生态湿地、透水铺装和滞蓄堰塘等设施,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吸收、滞留、蓄积、净化雨水,减少暴雨对河道的瞬时冲击,缓解城市内涝,并为河流提供稳定的生态基流。

  更重要的是,河流修复不应仅停留在工程技术层面,更应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公众参与、环境教育和长期监测,让公众重新认识河流的价值,建立起对水生态的尊重与保护意识。比如,通过开展河流生态监测、组织公众亲水活动、设立生态教育展陈空间,努力提高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发动群众的力量保护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