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明励
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能源消费逐绿前行,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中就有1度绿电。分布式光伏成为新势力,新增装机超过4亿千瓦,其中户用光伏新增1.6亿千瓦,全国有700多万个家庭当上了光伏“房东”。
一直以来,我国的新能源开发坚持“大基地、大项目”优先原则,在青海、甘肃、陕西和宁夏等省(自治区)的“沙戈荒”地区,以及风力条件较好的沿海省份科学选址后,启动了青海塔拉滩生态光伏园、甘肃酒泉新能源基地和陕北光伏基地以及海上风电项目的建设。这些超大规模的风光发电基地,动辄吉瓦(GW)级别,全球领先。其中,“沙戈荒”地区在“十四五”新增装机超过1.3亿千瓦,海上风电新增装机超过3500万千瓦。
“大基地、大项目”意味着大投入,科研经费相对充足,从而带动风光发电技术研发,使我国的光伏转换效率、海上风电单机容量等不断刷新纪录。据统计,我国的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四成以上。近十年来,我国助力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下降60%和80%,先进的风光发电技术输出为全球低碳转型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巩固“大基地、大项目”阵地战成果的同时,我国也在积极拓展小型分散式的风光发电市场。“十四五”期间,700多万个家庭当上了光伏“房东”,表明这种“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合作模式也得到了广泛认同。实际上,分散式的小型风光发电潜力很大。这种风光发电装置伴随人群聚居区,合计起来的发电总量可观。而且,发电后就地使用,使得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同时,这也促进了对贫瘠土地的立体开发,还可以通过景观设计改善人居环境。可以说,分散式的小型风光发电设施作为一种灵活运用的工具,既是生产线,又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目前,这个业务板块遇到的主要困难在于群众的认识还没有跟上来,出让屋顶或荒地等平面的意愿仍不强烈。对此要有足够的耐心,优先选择自然条件和群众基础较好的村庄开展示范,向外依次辐射开来,带动更多居民变成光伏“房东”,从而盘活群众身边一直被忽视的风光资源。
此外,个人消费品性质的风光发电设备研发推广也应加快提上议事日程。风光发电的核心技术突破后,剩下的只是应用场景拓展问题,也就是可以将组件进一步小型化,巧妙地镶嵌到各种载体上。
客观来看,我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风光发电技术体系,完全有能力实现各种层级、各种规格设备设施生产的全覆盖。要进一步延伸、丰富产品供给,关键在于充分调研,找准使用群体的需求,提高产品设计的针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