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版 攻坚 

海东探索高原城市大气治理路径

高原空气稀薄可能加剧污染物排放与二次生成,开展一系列针对性治理

《中国环境报》(2025年09月17日 第005版)

  ◆本报记者刘红

  青海省海东市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独特的高原地理和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物扩散构成特殊挑战。面对这一难题,海东市以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聚焦源头防控、智慧监管与协同共治,系统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探索出一条高原城市大气治理的路径。通过一系列精准务实的举措,统筹推进多污染源协同治理,推动空气质量持续向好。“海东蓝”在朋友圈频频刷屏,成为市民引以为傲的生态名片。

  精准溯源,筑牢污染防治第一道防线

  大气治理,源头防控是关键。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氧气含量低,导致燃烧效率差异,可能加剧污染物排放与二次生成,并削弱扩散能力,使污染更易累积。为此,海东市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治理。

  连日来,海东市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利用加油站油气回收在线监测管理平台,通过查阅台账记录与现场检测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对加油枪集气罩磨损情况、回收系统运行参数及自行监测数据真实性进行了检查。

  同时,向加油站工作人员详细讲解油气回收原理及VOCs的管控要求,指导加油站按规范定期对油气回收装置进行日常维护,督促加油站履行环保主体责任,及时消除隐患,确保设备运行符合环保标准。

  “目前,全市118家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抽测工作实现全覆盖,通过全面排查与严格核验,能有效确保所有油气回收装置正常运行,让在线监控平台切实发挥‘千里眼’作用,为巩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成效筑牢坚实屏障。”海东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科长马国福表示。

  在机动车污染治理方面,海东市建成28套黑烟车智能抓拍系统,构建“环保取证、公安处罚”高效机制。出台《海东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办法》,通过淘汰补贴机制累计淘汰老旧柴油货车1049辆,实现核心城区公交车清洁能源全覆盖。持续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与排放管控,完成2171台设备编码登记,划定低排放控制区,严格限制高排放机械使用。

  针对重点行业排放,海东市大力推进铁合金行业深度治理和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累计投入1.9亿元,完成19家铁合金企业共37套定点浇注烟气收集系统建设,6家企业完成无组织粉尘治理,4家企业安装烟气自动在线监控系统并实现联网。

  在能源清洁化改造中,海东持续推进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全面禁止新建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逐步淘汰管网覆盖区内燃煤锅炉和散煤,积极稳妥推进清洁化改造和能源替代。据介绍,“十四五”期间,海东市累计淘汰燃煤锅炉347.12蒸吨,拆除256台经营性燃煤炉灶,完成53台共266.32蒸吨燃气锅炉低氮改造。

  在面源治理方面,针对高原春季干燥多风的特点,海东市加强秸秆露天焚烧管控,细化秸秆禁烧工作措施,压实相关部门责任。同时在农作物集中种植区安装远程高空视频监控系统18套,实现露天焚烧火情“发生即发现,发现即处置”。

  多平台联动,全方位、立体化监测大气污染

  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

  走进海东市生态环境局的监控大厅,巨大的屏幕上显示着各种数据和图像,工作人员正专注地盯着屏幕,实时监控着全市的空气质量。

  近年来,海东市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大力推动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减排,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创建网格化监管体系,通过建设智慧环保监控、大气污染城市智能管理、移动放舱监测、智慧门禁、高空瞭望等多个平台,实现对大气污染的全方位、立体化监测,推动大气污染从治理迈向“智理”。

  在原本的1个国控点位、6个省控点位、两个风景名胜区点位的基础上,海东市新增1个大气监测超级站、两个VOCs组分站、6个交通站、11个微型站、25个扬尘在线监测设备。这些监测设备如同一个个哨兵,守护着海东的空气质量。

  2021年,海东市6项监测因子首次全部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主要污染物PM2.5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2024年PM2.5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23.7%,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47,较2020年改善18.2%。群众对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满意度常年保持在93%以上。

  同时,海东市引入专家团队,提供高原大气治理的专业指导。

  “我们建立‘监测分析—锁源溯源—预警预报—决策支持—优化评估’闭环体系,通过开展智慧分析研判、多元化智能溯源、大气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监督性管理、裸土及道路扬尘协同治理、企业深度治理技术帮扶等工作,进行精准管控,有效解决了大气污染防治中的难题。”大气污染防治精准管控团队负责人、南开大学博士张衍杰说。

  据统计,过去一年海东市空气质量动态推送达3154条,巡查污染源达450余次,协助21家涉气企业完成污染治理设施改造工作。

  与此同时,海东市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污染防治措施”要求,进一步完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一方面,深化与西宁市互通空气质量信息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另一方面,定期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经验交流,共同研究相关控制法规、政策,修订《海东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根据西宁—海东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布局,强化联控措施及共同响应机制,有效应对区域重污染天气,逐步实现区域大气排放监管数据共享及联防联控。

  协同共治,凝聚多边参与的治理合力

  空气质量改善需打破“单打独斗”,构建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在守护“海东蓝”的过程中,部门联动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长期规划+短期攻坚”等一系列措施,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实效。

  海东市生态环境部门与气象部门开展资源共享、防治会商、应急联动、人影协调等方面合作。建立环境与气象信息共享治理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空气质量数据、气象监测数据和历史资料,实现空气质量及气象资源共享;及时联合制作、发布空气质量预报信息,开展空气环境预报服务;建立业务交流机制,携手提高空气质量和气象监测预报水平。

  同时,生态环境部门与工信部门组织召开全市铁合金、水泥、电解铝、玻璃行业环境深度治理推进会,邀请专家向全市19家重点企业负责人宣贯行业政策及环保项目申报流程。企业负责人交流治理计划,共商企业环境深度治理工作。

  邀请生态环境部专家开展实地帮扶指导,通过加强污染治理、产学研合作、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全市碳化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积极谋划碳化硅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综合治理及CO尾气利用技术改造项目。

  此外,生态环境部门加强与公安、交通等部门沟通联动,合力推动全市运输结构、车辆结构清洁低碳程度进一步提高,燃油质量持续改善;加强在用车排放管控,有序推进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闭环管理。

  如今,走在海东市的街头巷尾,人们常常会停下脚步仰望蓝天,感受清新的空气。“现在蓝天白云常伴,空气好、生态环境好,我们老百姓的幸福感也越来越强。”海东市委党校退休干部马玉梅说。

  

  图为海东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执法人员在企业现场检查在线监测运行情况。 海东市生态环境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