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程小雨
加强公众沟通,是与核能事业相伴相生的主题。近年来,随着核能行业与公众之间筑起一座座“连心桥”,改变也在悄然发生。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公众对核能的态度从质疑到理解、从理解到认同,越来越多的乡镇、社区与核电基地和谐共生,越来越多的核电所在地区正焕发着‘绿水青山’的自然魅力。”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曹述栋表示。
近日,由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主办、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国核湛江核电有限公司协办的2025年(第八届)核能公众沟通交流大会在广东省湛江市举办。
在核能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核能公众沟通工作又将面临哪些新挑战?如何让“硬核”知识接地气、入民心?在这场来自核能领域的沟通盛会,记者找到了答案。
品牌赋能:让核科普“活”起来
“大家知道‘华龙一号’的‘心脏’是什么吗?没错,就是反应堆的堆芯,通常每18个月我们就要给他换一次‘心脏’。接下来,我将带大家沉浸式体验这场高难度的手术是如何完成的。”
在第五届核能公众沟通演说员风采展示活动的现场,一场精密的核电“手术”仿佛重现于观众眼前,核电机组换料操作有了更生动的演绎。
世界核电第一大塔是如何诞生的?“华龙一号”蕴藏着哪些关于我国核电安全的密码?大修如何给核电站做“体检”?在现场,19位演说员带来一场妙趣横生的核科普讲解,为观众揭开核能神秘的面纱。
如何让核科普“活”起来?转换沟通话语是其中的关键。“我们要把有意义的事情讲得有意思。创新话语体系,借助AR、VR等新技术赋能科普传播,努力把专业术语转化为平实的语言,运用有态度、有个性的表达,向受众及时、准确地传播核能知识。”国家原子能机构新闻宣传中心副主任李阳表示。
“当沟通达到目的,科普触发灵感,会发生更广泛的转变。”在大会现场,中核集团海南核电党委委员邹益民分享了一个与“核”结缘,改变人生轨迹的故事。
“当时,还是学生的陈加伟参加了‘魅力之光’核科普活动,意外地对核能产生了浓厚兴趣,在报考大学时选择了西安交通大学核工程专业。再次来到海南核电时,陈加伟的身份已经改变,他从懵懂的少年,成为海南核电维修一处的核电一线员工。”邹益民说。
近年来,一系列成熟的核能科普品牌逐渐涌现,为公众打开一扇认识核能的窗户。“‘魅力之光’核科普活动”“高校学生课外‘核+X’创意大赛”“8·7公众开放日”“国和行”“连心桥·同心圆”等系列品牌活动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让核科普知识变得可感可知。在一次次连接中,信任的基石在百姓心间筑起。
企地融合:让核能“暖”起来
核能事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与公众的支持。近年来,“建好一个项目、带动一地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理念,落实在一个个核电项目中。
与宁德核电基地隔海相望的渔井村,20年前还是一个无人问津的小渔村。如今摇身一变,成了金牌旅游村。
村民林玉山见证了家乡20年来的变化:“2021年,宁德核电派来的驻村书记王雪松来到我们村。结对子帮扶没多久,村里的路灯亮了,停车场也冒了出来,我在自家果园种起了百香果,家庭年收入翻了三番。”
沐浴着核电帮扶的春风,村庄迎来好“钱”景。在中广核阳江核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江维看来,公众沟通的本质不是说服,而是共生。
“核电站周边的居民群众只有实实在在地享受到项目发展带来的利益,才会真心实意地支持核能的发展。通过赋能乡村振兴,将核能的价值转化为群众可以感知的就业机会、增收渠道、环境变化,让‘核红利’变成家门口的好日子。”陈江维说。
越来越多的居民感受到了核能带来的温暖。今年3月,我国最大的核能供热商用示范工程——国家电投“暖核一号”完成第6个供暖季任务,保障山东烟台海阳市、威海乳山市两地城区40万居民清洁温暖过冬。
“我们家的亲戚到家里来,发现这边的核能供暖特别舒适,他们也期待能早日用上核能供暖。”海阳市凤凰国际社区居民李女士说。
这股汇入千家万户的暖流,打开多方共赢的新局面。“‘暖核一号’项目让居民用暖价格不增加,政府财政负担不增长,热力公司利益不受损,同时为核电企业的经营作贡献,使生态环保效益大幅提升。”国电投核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文灏介绍道。
“近年来,各核电企业深入每家每户,走遍一村一巷,倾听每一个声音,回应每一种质疑,积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坚持‘建设人民核电’,不断创新规划融合、经济融合、产业融合、生态融合、文化融合、社区融合等发展思路,高质量推动核电项目企地融合发展。”曹述栋表示。
绿色清洁:让核电“美”起来
“6.5、7000、9。”在“我与核工业”圆桌故事会上,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北京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副院长范黎分享了核能领域令他印象最深刻的3个数字。
“‘6.5’——核能是碳足迹因子最低的能源之一,核电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因子仅为6.5gCO2/kWh,低于水电、风电和光伏。‘7000’——我国核电设备年平均利用小时数保持在7000小时以上,稳定性高,不受自然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影响。‘9’——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扛得住17级台风、9级地震。”范黎解释道。
近年来,核电在践行“两山”理念、服务“双碳”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战略咨询专家王炳华介绍,2024年,国内核能发电达4447亿千瓦时,占比达4.72%,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34亿吨。我国正在运行的核电站保持着良好的安全纪录,大陆地区核电机组已安全运行600多堆年,从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2级及以上的运行事件。
安全、清洁、可靠,生态之美展现在一座座核电基地中。“看白鹭翱翔,白海豚嬉戏,这是台山核电基地的真实图景。春暖花开之时,我看见了核电的美。”台山核电合营有限公司郑雅琳分享道。
核电之美,也体现在其工业设计理念中。在活动现场,《核电厂工业美学设计导则》正式发布,将核电厂设计正式纳入美学与人文维度,这是全球核电行业的首创。
“核电厂工业美学不仅是外在的色彩与造型设计,更是一种重新定义核电厂与自然、社会、员工之间关系的哲学实践。它可以成为公众沟通的新语言,通过图像志与设计导则,将核电厂转化为可感知、可亲近、可理解的审美对象,从而实现‘祛魅’与‘共情’。”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家荆玉成表示。
曹述栋表示:“核能公众沟通‘永远在路上’。我们要让公众充分了解核能科技创新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增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核能的兴趣,提升公众对核能报国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共同续写核能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篇章。”

▲图为第五届核能公众沟通演说员风采展示活动现场。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