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 综合新闻

太湖新溇港迎来“贵客”麋鹿

湖州吴兴区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打造良好生态根基

《中国环境报》(2025年09月22日 第004版)

  ◆钦佩佩 王雯 王艺潼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在烟波浩渺的浙江省湖州太湖南岸,沿岸排列的一条条人工河道,被当地人称作“溇”或“港”。不久前,太湖新溇港迎来“贵客”——麋鹿,作为对环境要求严苛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的到来,不仅印证了溇港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成效,更激活了“监测—修复—价值转化”的全链条保护利用。

  麋鹿南迁安家南太湖畔

  在太湖溇港高新区的大溇村境内,有成片的林地,还有河水、泥滩和草地,构成了一片不被打扰的湿地生态系统。来到这里一个多月,麋鹿渐渐适应了新环境。

  “我每天早上在这里走一圈,看看围栏有什么损坏。”麋鹿饲养员杨水林介绍,“以前麋鹿见人就跑,现在好一点了。”

  麋鹿能够安家到这里,背后是一整套严格的审批流程。

  前期,从气候、环境到饲养水平,浙江省、市、区林业部门和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并专题召开评审会。评估认为,吴兴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与麋鹿喜平原、沼泽、水域的习性完美契合。

  吴兴区文旅集团滨湖专班负责人王惠介绍,早在麋鹿入住之前,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的专家就曾多次实地考察,从环境条件到饲养人员的专业水平,一关一关进行评估。

  “我们这里树木参天,非常茂密,为麋鹿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这里还有天然的河道,麋鹿可以饮水泡澡,为它们的生存提供了优良的条件。”王惠说。

  据介绍,本次由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向湖州市捐赠的10头麋鹿,分别安家至太湖新溇港和世界乡旅小镇潞村。吴兴区将依托太湖新溇港和潞村两大麋鹿栖息地,打造“观国宝麋鹿”特色生态旅游线路,结合湿地研学、自然摄影、生态民宿等业态,形成独具特色的绿色经济增长点。

  生态家底日益丰厚

  麋鹿的到来,并非偶然。

  2022年11月,湖州市发布《太湖溇港保护利用专项规划》,按照“一网引领、两区示范、三群并进、多点融合、全域发展”总体布局,划定了440平方公里规划区,确定核心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的分类及范围,并对遗产保护重点、标准及措施作出明确规定。

  吴兴区还将溇港遗产河道、湖漾保护纳入河长履职范围,创新河长制生态联勤工作机制,打造专门的“生态联勤警务站”,依法打击各类破坏溇港行为。

  今年4月起,吴兴区还建立了覆盖溇港全域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监测团队近日记录到了国家“三有”保护动物黄苇鳽的身影。从春季至今,溇港全域监测已记录到鸟类48种、蝴蝶19种、两栖类6种、爬行类3种,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水雉和浙江省重点保护动物斑嘴鸭。

  “在这里监测到一个中国特有种——镇海林蛙,还监测到了两个稀有物种——金线侧褶蛙和黑斑侧褶蛙。”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葛逸飞介绍,“它们的种群数量略有上升趋势,可以认为至少在最近这段时间,太湖溇港样区的生态环境是较为良好的。”

  “我们注意到,这边的生境是不断变化的,是自然化程度相对比较高的一个地区,各类生境都比较齐全。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成果,开发一些具有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区域,指导其合理规划。”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思航表示。

  “溇港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具有多重意义,守护独特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助力文化遗产与生态价值的融合,促进生态旅游、科普教育等可持续利用方式的发展,既是守护自然生态的需要,也是保护文化遗产、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湖州市生态环境局吴兴分局副局长卢晴晴说。

  生态改善带来了人气

  润泽千年的太湖溇港,如何焕发新生?良好生态是根基。近年来,吴兴区系统推进溇港区域生态治理,累计清淤651.8公里,新建生态护岸160公里。

  生态改善带来了人气。吴兴区以杨溇、许溇、幻溇、义皋、伍浦、庙兜等“滨湖六村”为核心,以41平方公里太湖沿线乡村为主战场,横跨高新区、织里两个乡镇14个行政村,打造“太湖新溇港”。

  在“太湖新溇港”的核心腹地伍浦村,整洁的村道铺着青砖石,渔耕文化园内,双层茅草房顶与透明玻璃泡泡屋相映成趣。在村里网红茅草屋“不饮咖啡”附近,由老宅改造而成的“五湖书局”青创营热闹非凡,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正围绕乡创主题开展头脑风暴。

  曾经闲置的房子,如今成了青年创业者的交流地、村庄的文化新空间。“我被太湖的落日美景吸引而来,在这里从事童趣IP艺术设计,总是有源源不断的灵感。”一家艺术工作室的主理人大海,对未来的乡创之旅充满信心。

  多种业态也为附近村民带来了弹性就业岗位,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到咖啡店里帮忙,再回家做饭打扫院子,这一天别提多惬意多充实呢。”村民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