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左手地图标‘大格’,右手台账记‘小格’,溯源排查越查越有章法了。”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亭石河岸边,南通市通州生态环境局的工作人员一边在地图上圈画,一边交流着。
近日,一场以“先画大格、再画小格”为核心的水环境溯源排查正在通州区各河道开展。
说起这套“格子秘籍”,工作人员打了个比方:“就像给蛋糕切分,先按流域划‘大块’,再按村居、厂区切‘小块’,每块都有‘专属管家’。”
第一步是画“大格”。工作人员将全区河道按主干流划分为11个“大格”,每个“大格”指定一名“河长助理”,负责摸清流域整体情况。据了解,凭借这套方法,南通市通州生态环境局的工作人员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所有“大格”的水质初测。
初测完成后,便进入更精细的画“小格”环节。在金新街道的竖石河旁,排查小组手持卷尺、检测仪忙碌着。“你看,这段河岸分布着3个小区和1家小工厂,我们将其细分为4个‘小格’,每个‘小格’的排查内容、责任人都在‘任务卡’上清清楚楚。”工作人员李宇航介绍。
排查过程如同“找茬游戏”——沿着“小格”岸边仔细巡查,寻找污水偷排口、垃圾堆积点等隐患,发现问题立即拍照并实时上传至“格子台账”。“昨天就在一个‘小格’里揪出个问题,一个沿河公厕未接入污水管网,我们当场就联系社区进行整改。”李宇航说。
今年汛期以来,通州全区已划分“大格”11个、“小格”348个,排查出90个水环境问题。
“治水不用愁,‘格子’画上头。”南通市通州生态环境局局长邵向锋介绍,下一步,将为每个“格子”添加可视化“进度条”,让治理情况一目了然。 张林利 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