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版 要闻

成渝氢走廊建设让双城经济圈动能更强劲

“四企”联动打造国家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战略支点

《中国环境报》(2025年09月25日 第002版)

  ◆本报记者张倩

  成渝高速氢走廊暨氢能产业“四企”(国企、央企、民企、外企)联动推进大会近日举行,标志着成渝地区氢能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记者从会上获悉,四川、重庆两地政府正联合编制《成渝氢走廊建设方案》,拟以成渝间三条高速公路为纽带,联通沿线多个物流枢纽基地,开展氢能重卡规模化货运示范,计划用3年至5年时间将成渝氢走廊建设为国家氢能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支点。

  投资金额超80亿元

  成渝氢走廊建设,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举措。2020年6月,川渝签署《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氢走廊战略合作协议》,提出以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制造和示范应用为核心,构建“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至今已走过五个年头。

  氢走廊建设显著促进了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成渝氢走廊建设注重协同联动,强化成渝两地、地方与国家部委、国资央企与社会资本的协同,加快推动一批重大项目落地。

  川渝两地以成都—内江—重庆为主轴,以德阳、自贡、内江、宜宾等沿线城市为节点,围绕氢能产业研发、制造、应用领域,建立成渝地区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合作机制,共出台30余项产业相关政策,形成了以产业规划为引领、安全保障和财政支持政策等为支撑的产业政策体系。

  会上,重庆市国资委发布机会清单,围绕氢产业合作,在基础设施、生产制造、终端应用等领域推出40项合作机会,涉及投资金额超80亿元,同时成立了“四企”联动氢能产业联盟。

  据重庆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的《成渝高速“氢—电”走廊协同发展行动方案》,未来5年计划投资30亿元,在成渝高速公路建成加氢站7座以上,氢能服务能力达到全国高速公路领先水平;建成重卡充换电站50座以上,实现每100公里至少有1座重卡补电设施;建成乘用车超充站300座以上,充电车位占比较“十四五”末翻番;建成分布式光储390兆瓦,探索绿电就地制氢、氢储能等项目布局,打造全国山区高速公路新能源廊道建设样板。

  氢走廊建设已初见成效

  此次会议既是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地位的进一步精准赋能,也为氢能产业在基础设施、全产业链制造及终端场景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清晰路径与坚实支撑。“四企”联动之举,有望以跨城氢物流等应用为突破口,推动成渝地区成为西部氢能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为落实“双碳”目标与能源结构转型提供重要实践样本。

  在全国汽车产业版图上,川渝一直占据重要位置。全国每七台汽车中就有一台产自川渝、超过五分之一的动力电池实现“川渝造”。近年来,两地一直协同发力。重庆在整车制造方面优势明显,四川在动力电池和清洁能源配套方面竞争力较强,双方共建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以建设“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为牵引,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已汇聚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超2000家。

  特别是在商用车这一赛道,亮眼成绩离不开川渝两地的共同托举。“我们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关键零部件,川渝配套率达68%。”庆铃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11月,成渝氢走廊建设正式启动,从重庆九龙坡区出发沿成渝高速抵达成都的氢能轻卡,就是“庆铃造”。

  “成渝氢走廊建设已初见成效。”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给出一组数据:供氢能力上,川渝两地已形成每年6万吨的车用氢气供应能力,可供4000辆重卡使用;市场应用上,累计建成加氢站34座,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超1500辆;产业集聚上,集聚氢燃料电池整车企业、系统企业以及相关产业链企业超200家。

  “两地的产业合作,不再停留在单纯的零部件配套,而是升级为全产业链的协同联动,包括核心技术协同攻关、补短锻长建新并举、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基础共建共享等多层次的合作。”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翟刚表示。

  随着成渝氢走廊建设的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质量发展还将持续深化。经过五年建设,如今的双城经济圈创新动能更为强劲、区域发展更趋协调、绿色本底更加坚实,开放发展更具成效、民生共享更加可及,新时代的西部高质量发展“双城记”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