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版 党建 

同题共答 同频共振 同向发力 同心协力

南京生态环境系统推动两个监督走深走实

《中国环境报》(2025年09月25日 第003版)

  ◆赵彤 张健

  “昔日执法者沦为阶下囚,根源在于信念失守、权力失控。这堵墙隔开的不只是人身自由,更是廉洁底线与深渊的距离……”在江苏省某警示教育基地内,一场特殊的警示教育活动正在进行。南京市生态环境系统执法、审批条线的70余名关键岗位负责同志,透过“高墙”聚焦职务犯罪警示教育片中沉痛的忏悔,聆听全省环评审批“十严禁”和执法人员“十不得”的铮铮铁律。这场直击灵魂的警示教育,是南京市生态环境系统对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坚决贯彻,凝结着党组主体责任与纪检监督责任贯通协同的共同努力。

  近年来,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与派驻纪检监察组同题共答、同向发力,局党组自觉扛起政治责任,派驻纪检监察组精准履行监督职责,以一系列制度创新推动全系统作风转变,携手画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多赢的“同心圆”。

  “业务推进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

  位于南京市栖霞区的仙林大学城内高校云集,实验室产生的危险废物管理一度是困扰基层的“老大难”问题。如今,这一难题正通过一项名为“共建‘无废实验室’、共筑生态安全屏障”的基层治理实事项目得到有效破解。

  项目的顺利推进,得益于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与派驻纪检监察组监督力量的同频共振。局党组牵头,联合仙林大学城管委会深入街道高校走访调研;派驻纪检监察组则将此纳入重点监督清单,全程跟踪问效,确保实事办实、好事办好。这种“业务推进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的模式,不仅破解了环境治理难题,更打通了跨部门协作的堵点,形成了治理合力。

  面对垂管后基层纪检监察力量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攥指成拳方能凝聚合力。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党组在派驻纪检监察组的指导配合下,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若干措施》《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内部巡回监督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在全省生态环境系统首次将单位年立案数量与奖惩考核挂钩,建立“分级考评+履职清单+政治生态研判”机制。同时,计划用两年时间对全市所有派出局、直属单位进行一轮“政治体检”式的全覆盖巡回监督检查,将监督触角直插“神经末梢”。此外,在日常监督和警示教育方面,“每日一廉、每周一评、每月一查”机制与节前廉政专项检查、巡回警示教育、交叉互查等立体化监督网络相结合,构成了“零死角、全覆盖”的监督屏障,让苗头性问题无所遁形,实现了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

  聚焦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通过建立南京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派驻纪检监察组、南京市生态环境系统一体化“室、组、地”三级联动监督机制,形成“督查督办”的最强声势。“室、组、地”同心协力,紧盯群众关心的中央、江苏省生态环保督察及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以及违规吃喝、违规公务用车等问题开展专项监督。这种监督力量的联动协同,在应对重大任务时更显其效。在2024年3月江苏省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驻期间,“室、组、地”三级对督察交办的三十批信访件和突出环境问题联动督责,逐项分析研判、跟踪督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为全市顺利通过环保大考提供了坚强纪律保障。

  “管业务就必须管廉政、抓管理就必须抓纪律”

  “以前觉得党风廉政建设是纪检组的事,现在深刻认识到,这是党组必须扛牢的主责主业,管业务就必须管廉政、抓管理就必须抓纪律、带队伍就必须严作风。”这是南京市生态环境局一位处室负责人在参加完专题会议后的深切体会。

  这种责任意识的普遍增强,源于局党组与派驻纪检监察组在“两个责任”贯通落实上的持续探索。双方从以往“各司其职、相对独立”的工作模式,转变为“面对面”协同、“肩并肩”作战的紧密协作关系。派驻纪检监察组常态化参加列席局党组会、局长办公会,针对不同时期的形势任务,及时发送《廉政提示》《工作提示》和《监督意见》。

  针对滁河水污染事件,派驻纪检监察组迅速提出举一反三排查整改的监督意见;围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纪检监察组第一时间发出专项工作提示,始终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

  这种贯通不仅是“督”的贯通,更是“建”的协同。2024年以来,局党组定期专题研究党风廉政工作近20次;派驻纪检监察组则通过约谈关键岗位负责同志30余人次、专题会商等形式,将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党组,共同研判风险、商定举措。针对监督发现的机制漏洞,双方同题共答,推动出台了《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党风廉政建设“十条举措、十二项主题”》,每月一主题开展廉政教育和监督;持续修订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手册》,确保“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

  同频共振之下,监督成果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作风建设评议成绩的大幅提升便是明证。2023年度,南京市生态环境局作风满意度评议位列同组第六,首次获评市级机关作风建设先进单位;2024年党建考核名列市政府组第四,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作风建设成效也推动全局连续三年获省厅高质量考核第一等次,连续两年获南京市高质量综合考核第一等次。这不仅是名次的进步,更是群众和市场主体对生态环境系统作风转变的直观认可。

  “优良作风是核心竞争力,必须融入日常治理”

  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深刻认识到,优良作风是核心竞争力,必须融入日常治理,转化为服务发展、造福人民的实际成效。始终坚持以党建与业务“双轮驱动”,将“双结对、双促进”、党员专业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打造成转变作风、服务基层的载体。

  作风的转变直接催化了营商环境的优化和发展新动能的培育。局党组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管理 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文件,从制度层面为企业“提速”“疏堵”“解难”“助力”。派驻纪检监察组则紧盯政策落实中的“中梗阻”“绊脚石”,开展专项监督,确保好政策取得好效果。

  聚焦严格监管与精准服务,局党组和派驻纪检监察组联手开展“阳光执法”廉洁单元建设,建成和推广智慧应用平台非现场监管系统,“智慧平台推进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改革”获评市级改革创新优秀案例,成为作风促改革的典范。今年以来,聚焦“随意检查、重复检查”等问题,进一步深化“综合查一次”改革,深入推进“非现场”执法,上半年入企检查数量同比下降47.5%,在线巡查上升29.6%,实现了“对守法者无事不扰”,让企业能够心无旁骛谋发展。特别是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噪声扰民、异味投诉等“关键小事”,局党组牵头破解难题,运用南京市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对施工噪声、餐饮油烟等群众反复投诉的问题线索实现“一网打尽”;派驻纪检监察组嵌入式监督,推动建立信访投诉快速响应和闭环管理机制。在双方的协同发力下,全市生态环境信访总量从2022年的1.2万件大幅降至2024年的0.71万件,降幅达40.8%,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单靠一个处室、一个分局单兵突进很难实现,需要党组统筹、纪检监督护航、各部门协同发力,共同打通堵点、消除痛点。”一位长期从事环评管理的干部感慨道。在政治监督和作风建设的持续推动下,全系统“一盘棋”意识空前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提升。

  碧水蓝天是最好的答卷,清风正气是最强的护航。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与派驻纪检监察组以“同题共答、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同心协力”的生动实践,证明了抓作风就是抓发展、优环境就是聚动能。下一步,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将持续聚焦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以制度创新推动作风转变,以作风转变保障治污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