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胜
如今,城市里家家户户几乎都换上了指纹密码锁。而童年时,我家那扇朱红色大门上,挂着的是一把沉甸甸的黄铜老式门锁。仅有的一把钥匙,是全家的“通行证”。为了让我放学能进屋,父母总把它藏在大门旁的砖缝里——先拨开落叶,再轻抠开半块松动的砖,钥匙就安静地躺在那里。取放钥匙时,我总会下意识地张望,父母也叮嘱:“这是咱家的秘密。”或许从那时起,“保密”的种子便在我心里悄然种下,觉得守住秘密,就是守护家的安全。
后来,砖缝里的钥匙“退休”了,但“保密”的教诲却融入了生活的点滴。饭桌上打听邻居家事,母亲会轻敲我的碗说:“别人家的事少掺和。”亲戚聚会插话追问,父亲会严肃提醒:“不该问的别问。”朋友分享心事,母亲也会告诫:“嘴巴要严。”这些朴素的言语如春雨润物,让那颗“保密”的种子悄然生根,成了我下意识的习惯。
真正体会到“保密”的分量,是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办公室里,贴着警示语的打印机、专人保管的文件柜、定期的保密学习、同事间“注意存放”的提醒,都让我明白,保密已非家事,而是必须坚守的职业底线。
2025年初,我借调到部机关人事组织部门工作,接触的保密事项更多、要求更严。从改革方案草案到一份内部学习材料,文件的传递、登记、归档,每一步都流程清晰,不容半点马虎。第一次交接涉密文件,从签字到密封,再到放入指定交换柜,全程紧绷心弦。那一刻我深切感到,保密绝非“走过场”,它关乎国家秘密安全,关乎无数人的心血。
如今再忆起那把老式门锁和砖缝里的钥匙,倍感亲切。它锁住的是家庭的小秘密,守护的是一家人的安心。而今,办公桌上的“十不”守则、电脑屏幕“保守机密,慎之又慎”的标语,锁住的是国家的大秘密,守护的是万千人的安宁。从家到国,从藏钥匙的小心思到守秘密的大责任,父母种下的种子早已长成大树,教我“守口如瓶,守心如铁”。我将始终带着这份家风,扛起保密责任,守护国家安全,做一个合格的“保密人”。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