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汤汤,潮落潮起。在长江靖江段52.3公里的岸线上,一场关于“退”与“进”的生态实践正书写着新篇。近年来,靖江坚定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江苏省率先完成长江全面禁捕,以取舍之间的智慧守护绿水青山。如今,江豚逐浪而过,百鸟群集而栖,曾经的工业岸线、捕捞江湖,已然蜕变为生机盎然的生态家园,古老长江正焕发新的活力。
退去“工业锈带”,进阶“生态画廊”
万里长江靖江段,江阴长江大桥下的花海公园由货物码头和砂石堆积场改造而成,是靖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缩影,更是“百里最美江岸”的展示窗口。
作为全省长江岸线最长的县级市,靖江东西南三面环江,坐拥近4000条河流及39条通江河流。近年来,靖江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指引,通过长江禁渔、码头治理、湿地公园建设等举措,构建起“九港水美、百里岸绿”生态格局。2021年12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启动后,身为核心区的靖江建成牧城生态园等标志性工程,连片6.4公里、近4000亩的沿江生态廊道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新桥镇新合村的渔忆长江湿地生态公园,如今白鹭嬉戏、蟹类栖息,已成摄影胜地。而五年前,这里还是杂乱的码头、工厂与鱼塘。靖江在全省率先完成36个岸线占用项目整治,清退12家沿江企业,腾退生产岸线7.1公里,让“工业锈带”蜕变为“大江风光带”。目前,靖江长江湿地保护率居江苏前列,“守护一江碧水”成为城市共识。
退出捕捞江湖,进阶“生态牧场”
长江靖江段6万平方米水域中,500个长满美人蕉的生态浮岛格外醒目,这是国内首个大江大河大型生态修复工程,为鱼类打造“人工鱼巢”与“产床”。
2016年,靖江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制定修复方案,通过浮床、鱼巢、底栖生物放流构建立体生息场所。“项目每步都需摸索,仅浮床植物就经12种对比试验,最终选定兼具净化水质与供鱼栖息的美人蕉。”市农业农村局禁捕科负责人介绍。浮床安置后,投放300吨底栖生物,配备救护池并专人驻守。
长江禁捕后,靖江又在全国内陆水域首创“退捕水泥船变人工鱼礁”法,330艘渔船经处理沉入江底,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屏障。2021至2024年连续监测显示,2024年10月采集土著鱼类22种,较去年增6种,最大鳙鱼达5097.8克,还发现1尾国家二级保护胭脂鱼。“物种数和个体大小较禁捕前都有明显提升,成效显著。”研究员刘思磊说。
退居上岸转型,进阶“护江铁军”
2025年元旦,长江小桥港段,原渔民于兴国驾着“苏靖护鱼31902”船巡逻,他是靖江禁捕后转型的护渔员之一。2019年,靖江打响禁捕攻坚战,当年底实现1031艘渔船、4983名渔民全部上岸,比全国多数地区早一年完成禁捕。
大批渔民转型护渔员,凭借熟悉江情的优势提升执法效率。日前,执法部门通过监控发现新桥水域疑似非法网具,无人机锁定位置后,护渔员范小彬等人半小时便清理完地笼、套网。“我们布设高清监控,安排4台无人机巡江,构建‘水面查、陆地巡、空中飞’体系,实现7×24小时全覆盖。”水警侯文亮介绍。
靖江还建立“水陆并重”机制:公安搜集捕捞线索,市场监管对农贸、餐饮拉网检查,监测4家平台近800家网店,形成全链条监管合力。
进阶生态胜境,共赴未来之约
水质转优让珍稀物种陆续“安家”。江畔观景平台上,23名摄影爱好者自发观测江豚,“最近半年天天见,最多一天拍10多头。”翟彬说。专业调查也显示,2021年至今,靖江段稳定栖息两个江豚族群,数量超40头。
2024年11月,小桥港先后出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前者属IUCN易危物种,后者对环境要求严苛,均是生态改善的例证。
马洲岛的变化更惊人。靖江构建“1站6点”观测体系,研发AI监测系统。“近四年鸟类从55种增至223种,其中国家一级4种、二级38种,占江苏鸟类种数的47.02%。”研究员曹铭昌介绍。
如今,靖江以“退”换生态之“进”,奏响大江蝶变曲。未来,靖江市将持续加大保护力度,推动全民参与,守护生态美景,走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道路,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亮丽名片。 朱瑾灿 严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