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被视为长江生态“晴雨表”。长江江豚作为长江中唯一存活的鲸类物种,其种群变化直接反映生态健康状况。日前,靖江对长江江豚的持续研究和保护受到国际社会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最新出版的国际知名期刊《EcologyandEvolution》刊发学术论文《基于两种方法对长江江豚开展的研究表明:数据匮乏区域值得加大保护力度》,专题推介长江靖江段江豚研究与保护成果。这一来自中国长江之畔的生态实践,为同类区域提供了关键范本。
作为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领域的权威国际性期刊,《EcologyandEvolution》此次刊发的《基于两种方法对长江江豚开展的研究表明:数据匮乏区域值得加大保护力度》一文,是国际上首篇针对靖江段长江江豚野生种群的系统研究,成功填补了该水域江豚研究的长期空白,也充分印证了当地生态保护的扎实成效。
这份国际认可的背后,是靖江多年来对长江生态保护的持续深耕。
近年来,靖江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与禁渔工作,在全国率先划定“不开发区”,通过沿江环境整治、生态修复及入江河道治理等系列举措,推动长江靖江段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观测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已发现1325种野生动植物,较去年新增4个物种;马洲岛鸟类种数从2021年的55种激增至223种,东方白鹳、黄胸鹀等4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频频现身,38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在此栖息,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自2021年起,受靖江市生态环境局委托,盐城师范学院长江江豚调查队历经数百航次船只调查,通过科学监测估算出靖江段江豚数量约42头,形成“牧城公园江段”和“新桥江段”两个稳定族群。更令人振奋的是,科研人员观测到不同族群间的交流活动,发现5对“母子豚”及4个识别个体。江豚逐浪的灵动身影已然成为靖江标志性的“生态网红”景观,这些突破性数据不仅完善了长江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更标志着旗舰物种种群恢复取得突破性进展。
“长江靖江段江豚的研究成果,也为了解整个长江流域的江豚生存状况及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论文的通讯作者、盐城师范学院汪正飞博士认为,靖江江豚逐年增多,折射出长江流域治理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靖江实现了江豚种群与生态系统的协同复苏,为长江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板。
据悉,靖江市将进一步强化长江江豚监测与栖息地保护,持续优化物种生存环境,通过系统性生态保护举措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稳步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让生态向好的势头一直延续下去。贾秋敏 顾钰燚
期刊截图。
江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