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法治·广告

从“震耳欲聋”到“静享其乐”

台州路桥区巧解广场舞难题

《中国环境报》(2025年09月25日 第006版)

  本报讯 9月17日19时,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金良社区田园综合体广场上,30余名村民正随着音乐起舞。然而,当路人走近广场边缘时,震耳的音乐声竟几乎消失,只剩零星余韵。

  “以前站在这儿,音乐能盖过说话声,百米外都听得清。”村民管春英指着广场东南角一台形似“大型刮毛刀”的设备介绍,如今即便凑近广场入口,也只能听到微弱动静。这台“静音神器”正是路桥区破解广场舞扰民难题的关键——定向音箱。

  “它利用声音反射技术,将声波控制在30度角内传播,范围内音质清晰,之外则减弱20至30分贝。单台设备覆盖30平方米至50平方米,满足近50人需求。”台州市生态环境局路桥分局综合科主要负责人郑景敏介绍,因广场舞扰民投诉频发,当地引入该技术后迅速采购试用。如今,周边居民投诉量显著下降。

  距离广场约90米的居民区位于定向音箱西南方向,恰好处于30度声音集中传播范围之外。19时7分,路桥区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小李在最近的民房前测得噪声均值为54.1分贝。“居民区属于一类功能区,昼间6点至22点限值为55分贝,目前数值完全合规。”小李说。

  在距离音箱约45米的扶雅书院,更能感受到减噪效果。“以前‘哐次哐次’吵得心烦,现在关上门窗后完全听不到,好几次以为舞团休息了。”扶雅书院院长许艳笑着说。

  “以前跳舞总怕吵到邻居,心里不踏实。”村民管秀云擦着汗说,新音箱音质好,大家跳得尽兴,也不影响周边居民休息。“既保住了我们跳舞的乐趣,又让别人安心,这才是真为大家着想。”

  从“扰民噪声”到“隐形音乐”,定向音箱化解了邻里矛盾,实现了公共休闲与居民安宁的双向奔赴,书写了科技赋能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韩林昕 陈玲玲 钱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