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版 专题·广告

一泓清水润三晋 黄河奔腾谱新篇

——山西以生态保护工程书写流域高质量发展答卷

《中国环境报》(2025年09月25日 第008版)

  “乡村振兴村庄秀,情洒中街碧水流。”在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义安镇中街村的文化墙上,这句标语不仅描绘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映照出山西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2023年6月,山西省启动“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计划通过三年实施285个工程,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筑牢黄河中游生态屏障。工程于2024年全部开工,截至今年9月10日,已完工230个、完工率达80.7%。

  从汾河两岸的湿地重建,到乡村污水的综合治理,再到养殖粪污的再生利用,三晋大地正以系统治理的智慧、久久为功的坚守,让“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愿景照进现实,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山西力量。

  攻坚破局:以系统治理破解流域生态难题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难在系统性,贵在精准性。山西作为黄河中游重要省份,汾河作为黄河第二大支流,其水质改善直接关系黄河生态安全。过去,无论是城市尾水排放、农村污水横流,还是养殖粪污堆积,都曾是制约流域生态环境的“硬骨头”。如今,山西以“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为抓手,从点上突破到全域推进,从单一治理到综合修复,走出了一条科学治污、系统护河的新路径。

  在忻州市静乐县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旁,一处占地120亩的人工湿地正发挥着“水质净化器”的作用。

  “以前,县城每天1.2万吨生活污水经处理后以地表水Ⅴ类水质排入汾河,达标排放,却难言清澈。”忻州市生态环境局静乐分局水执法中队长段治军手持两杯水样,展示治理成效:“你看,这是污水处理厂刚排出的水,肉眼看还有些浑浊;而经过湿地处理的水,已经清澈透明,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这个尾水湿地建设项目,通过“生态渠+垂直潜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稳定塘”的工艺,让尾水在菖蒲、鸢尾、千屈菜等水生植物的“滋养”下完成“二次净化”——先经预处理去除大颗粒污染物,再通过植物根系吸附与微生物代谢降解氮、磷,最终经自然涵养排放。自2025年5月试运行以来,已处理尾水72万吨,预计每年可削减化学需氧量58.4吨、氨氮2.92吨、总磷0.59吨,为汾河河西村国考断面稳定达标筑牢防线。

  吕梁市文水县是全国知名的肉牛产业大县,肉牛存栏量达29.2万头,每年产生粪污百余万吨,让穿境而过的汾河支流磁窑河不堪重负,2021年前,磁窑河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

  “以前处理牛粪就是麻烦事,夏天臭味大、苍蝇多,还得花钱雇人外运。”文水县刘胡兰镇保贤村养殖户梁金柱的话,道出了曾经的困境。而今,走进文水县扶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厂区,机器轰鸣中,黑乎乎的牛粪经电力气动干化、生物酶二次发酵等工艺,摇身变成颗粒状、粉末状、棒状的生物质燃料。“这粉状燃料热值能达3000卡左右,和褐煤相当,还能协同消纳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在出料口,公司负责人赵雪抓起一把燃料介绍说。

  为实现粪污“日产日清”,文水县已建成8座粪污中转站,2025年内还将再完工两座,通过“养殖户就近送粪+公司专车转运”的模式,从源头拦截污染。该项目全年可处理固体粪污150万吨,不仅破解了养殖污染难题,更让磁窑河、文峪河出境断面水质连续两年稳定达到Ⅲ类。

  在农村污水治理领域,晋中市介休市义安镇中街村的变化同样令人瞩目。“以前,生活污水随便倒,村边的低洼地一下雨就成了臭水塘,路过都得捏着鼻子走。”村民张海厚清洗着刚从院子里摘下的辣椒。洗完辣椒的水顺着下水道,流入不远处的污水处理站。

  如今,中街村铺设了1.5万米污水管道,新建了污水处理站,曾经的臭水塘变成了种植黄菖蒲的生态景观塘,处理后的水质达地表水Ⅴ类,可用于村庄绿化和周边企业生产用水。“去年村里还在景观塘旁建了篮球场,举办了‘村BA’,吸引了十多支队伍参赛,热闹得很。”中街村党总支书记赵鹏笑着说。

  截至2025年7月,介休市已对6个行政村的19处黑臭水体开展截污控源、生态修复,全面消除了国家和省级监管名单中的农村黑臭水体,“污水横流”成为历史。

  从城市尾水的深度净化,到养殖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再到农村污水的全域治理,山西以“靶向治疗”破解生态痛点,用“系统思维”织密保护网络,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山西方案”。

  机制创新:以制度保障筑牢生态保护根基

  “一泓清水入黄河”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山西深知,生态环境保护既要靠项目落地,更要靠制度护航。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从机制创新到科技赋能,山西构建起“省级统筹、市级推进、县级落实”的攻坚格局,以制度的刚性约束保障工程的落地见效,让生态保护的“责任网”越织越密。

  高位推动是生态保护的“定盘星”。山西省委、省政府将“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列为重中之重,山西省主要负责同志多次作出批示、深入一线调研,省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山西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县三级同步组建工作专班,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体系。

  “我们每周召开调度会,每月报送进度,每季度开展督导,确保每个项目都有人抓、有人管、有进展。”山西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山西先后印发《“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方案》《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攻坚战工程的十六条措施》,为工程实施指明方向、明确重点、细化要求、实化举措,搭建起工程实施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月度快报、季度专报、进展通报、动态简报等“四报”联动机制,完善工程清单化、工作图表化、操作手册化、标准模板化、调度机制化等“五化”工作法,让每个工程的进度、问题、责任一目了然。

  科技赋能是生态治理的“加速器”。在临汾市霍州市第二生活污水处理厂,智慧水务平台的屏幕上实时显示着进水浓度、溶解氧含量、出水水质等数据,工作人员通过系统远程调控加药量、曝气强度,实现了污染物“精准减排”。

  “以前靠人工加药,溶解氧波动大,水质不稳定;现在用智能仪表实时监测,每秒都能调整参数,连续490天出水达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肉眼看起来几乎和自来水差不多。”北控水务集团晋临区域总经理助理王小平介绍说。该污水处理厂通过智能化改造,每年可节约电费15万元,能耗降低约12%,处理后的中水不仅排入三涧河补充生态用水,未来,还将用于工业生产,实现“污水变资源”的跨越。

  长效管护是生态保护成果的“守护神”。在运城市新绛县,汾河流域干流段综合治理项目完工后,当地依托河长制平台,建立“河长+河长助理+巡河员”“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的联动机制,确保堤防、磨盘坝等设施长效运行。

  “我们每天都会巡河,查看有没有垃圾倾倒、水质异常,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上报处理。”新绛县水利局河湖股工作人员说。这种“人防+技防”的管护模式,不仅让治理后的汾河保持“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更让周边村民多了休闲散步的好去处——每到傍晚,河堤上满是遛弯的村民,孩子们在新建的步道上奔跑,昔日的“防汛堤”变成了如今的“幸福岸”。

  在制度的保障下,山西“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不仅实现了“量”的突破,更达成了“质”的提升。2025年1月—6月,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比例达96.8%,同比提升8.5个百分点;黄河流域优良比例达94.8%,同比提升6.7个百分点,干流国考断面保持Ⅱ类水质;汾河流域优良比例90.5%,同比提升19.1个百分点,入黄口庙前村断面稳定优良。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山西以制度创新推动生态保护的坚定决心,更是三晋儿女守护母亲河的责任担当。

  价值重塑:以生态红利激活流域发展新动能

  生态环境保护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发展的“绊脚石”,而是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山西在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让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让环境改善与民生幸福双向奔赴,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生态修复催生“绿色经济”新增长点。在文水县,畜禽粪污综合治理项目不仅解决了污染问题,更培育了新的产业赛道。扶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生物质燃料,因环保、热值高,深受火电厂、化肥厂等企业青睐。“产品一直供不应求,2025年预计产值能突破5000万元。”赵雪介绍。与此同时,文水县肉牛产业也因生态改善迎来新机遇——养殖户梁金柱从“不愿养牛”到“扩大规模”,如今养殖规模达到100多头,“环境好了,牛粪有人收,牛肉价格也稳,一年能挣20多万元。”生态与产业的良性互动,让文水县实现了“养牛富民”与“生态护河”的双赢,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水环境改善擦亮“宜居乡村”新名片。在介休市中街村,污水处理站和生态景观塘的建成,让村庄颜值“飙升”——曾经的“污水村”变成了“网红村”,周边村民纷纷前来打卡,村里的农家乐也多了起来。“以前客人来了,看到臭水塘就没了兴致;现在环境好了,周末来吃饭的客人能坐满院子。”谈起现在的好生活,张海厚脸上笑开了花。

  在新绛县龙兴镇娄庄村,汾河水质改善后,村民重新种起了莲藕,以前水质差,莲菜长得小、卖不上价;现在水质好,莲菜又大又嫩,一亩地能多赚2000多元。

  从环境差、没人来到生态好、人气旺,山西的乡村正以“水清岸绿”的新面貌,吸引着更多人返乡创业、休闲旅游,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生态教育厚植“守护黄河”新共识。在静乐县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除了休闲的村民,还有不少前来参观的学生——这里已成为十余所中小学校的科普教育基地。老师带领学生们观察水生植物是怎么净化水质的,监测水温、观察水鸟,让学生们知道保护汾河就是保护黄河。这种沉浸式的生态教育,让“保护母亲河”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与此同时,介休汾河国家湿地公园、洪洞汾河国家湿地公园等也成为生态科普的重要阵地,每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让更多人了解黄河生态、参与生态保护,形成了“人人护河、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展望未来,山西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之路仍在继续。忻州市将完善智能监管体系,实时监控水质变化、预警生态风险;运城市将加快推进剩余4个“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确保2025年底全部完工;吕梁市将推动更多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落地,让“变废为宝”的故事持续上演。正如段治军所说:“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让水质达标,更要让生态可持续、发展高质量,让一泓清水永远滋养三晋大地,奔向黄河母亲的怀抱。”

  山西正以“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为载体,书写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这份答卷,有“啃硬骨头”的攻坚决心,有“久久为功”的制度智慧,更有“以人为本”的民生温度。未来,山西省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生态保护,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山西力量。 郝维敏 张玉龙 王璟

  

  蓝天映衬下水波粼粼的汾河太原段

  

  晋中市介休汾河百公里廊带工程

  

  吕梁市交城县磁窑村磁窑河上游

  

  运城市稷山县汾河桥

  

  太原市汾河两岸绿意盎然

  

  临汾市汾河萱楼两岸

  

  忻州市宁武县汾河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