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倩
“绿色转型已经达到了自身的临界点,未来更具雄心的行动不可阻挡、不容延误。”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2025年年会期间,主题为“动荡形势下的绿色转型临界点”的2025年关注问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这份《报告》既梳理了我国绿色转型取得的扎实成果,也直面内外交织的转型难题,更为“十五五”时期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跃升”,转型根基越扎越牢
《报告》中,一组组数据记录了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的扎实进展。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跃升”,转型根基越发牢固。
《报告》指出,能源领域的变化最为直观。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我国已跻身全球领先行列。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清洁能源投资占全球年度总额的1/3。2024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同比增长23%,总量达18.89亿千瓦。2025年上半年太阳能装机容量达250吉瓦(2.5亿千瓦),超出全球其他地区同期总和的两倍。
目前,我国对绿色技术的投资正逐渐成为拉动GDP增长、创造就业与促进贸易的重要经济引擎。同时,我国碳排放削减成效显著。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环比下降1.6%、同比下降1%。
生态保护与制度建设同步推进。近年来,我国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通过大规模空间规划界定具有关键生态功能的区域,不断细化水、生物多样性、土壤等领域保护目标。在制度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发布。
产业转型迈出关键步伐。在太阳能、电池和电动汽车“新三样”全球领先的基础上,我国制造业也正成为绿色创新前沿。
内外压力交织,转型进入攻坚期
当前,绿色转型面临多重挑战。《报告》指出,国际形势动荡成制约因素。2025年全球平均有效关税率增加18.7%,达到1933年以来新高,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25年商品贸易可能收缩0.2%,服务贸易收缩4%,最坏情景下商品贸易收缩幅度或达1.5%。关税上升进一步加剧结构性壁垒,导致除我国外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被排除在低碳技术贸易之外。
从国际层面看,全球协同转型难度陡增。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数据显示,2024年发展中国家外债达11.3万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财政监测报告》警示,半数低收入国家面临债务困境,且形势可能持续恶化,这进一步压缩了发展中国家参与绿色转型的财政空间。
从国内层面看,结构性矛盾与技术瓶颈仍未破解。《报告》指出,煤炭仍是我国主要能源来源之一,高耗能产业能源替代任务艰巨。随着可再生能源规模扩大,电网适配问题也日益凸显。尽管我国已建成42条特高压(UHV)输电线路,另有14条处于建设或深度规划阶段,但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与调控能力仍需提升。
眼下,我国绿色转型正面临“内忧外压”的双重考验: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协同动力不足,制约了绿色技术与资源的跨境流动;国内能源结构转型有待提速,电网适配等技术瓶颈有待攻克,叠加传统发展路径依赖,让转型攻坚期的任务更具复杂性与挑战性。
“十五五”时期转型路径方向明确,底色鲜明
“十五五”时期是承接新时代绿色转型之势和决胜2035年美丽中国和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转型期和窗口期。针对当前形势,《报告》提出绿色转型已进入势不可挡的阶段,并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的核心发力方向。
能源和产业升级是“主战场”。《报告》建议,我国需进一步扩大可再生能源规模,包括推进大型海上风电项目,在沙漠及非农业区域建设更多“新能源基地”;同时,聚焦钢铁、铝业、化工等行业,推广绿色钢铁产品承购协议等创新模式。
制度和市场机制要“再升级”。《报告》指出,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法典》发布,将为全社会参与绿色转型提供重要契机。碳足迹标签制度与自愿碳市场的推进,将充分调动消费者的参与热情。
其中,全国碳市场的深化改革尤为关键。2027年前转向温室气体绝对总量管控后,我国强制碳市场将为与其他市场链接创造机遇,可从增强监测、报告与核查(MRV)系统互操作性入手,逐步拓展至更全面的市场合作。世界银行《2025年碳定价现状与趋势》报告显示,全球电力行业过半排放已通过碳市场定价,为我国碳市场发展提供参考。
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是“突破口”。当前,工业热泵推广、循环经济系统建设等成熟技术的优化应用,将持续助力温室气体减排与生产率提升。国际合作方面,《报告》指出,我国需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扩大绿色海外投资。2025年上半年我国海外融资总额已达662亿美元,未来可通过建立项目储备库机制,逐步提高对发展中国家可再生能源投资占比。
以能源和产业升级为核心抓手、以制度完善和市场改革为重要支撑、以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为关键突破,“十五五”时期,我国绿色转型路径已然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