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翔宇
“气候行动要确保在正轨上,离不开开放的贸易、稳固的投资与清洁技术流通。”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2025年年会“加速落实行动,共筑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主题论坛上,国合会委员、欧洲投资银行气候政策和国际碳市场首任主席德尔贝克这样说。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关键阶段,推动绿色贸易与投融资已成为全球应对绿色转型挑战的共识。会上,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及研究机构代表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实践方向。
开放市场,为绿色贸易提供核心支撑
保持市场开放、破除贸易壁垒,是推动清洁技术流动、加速全球绿色转型的首要前提。德尔贝克指出,当前针对风电装备、光伏组件等关键产品的贸易争端及关税限制措施层出不穷,对世界、欧洲乃至整个气候治理和能源转型都是不利的。“保持市场开放是我们共同推进气候治理和绿色转型的关键支撑。同时还要构建平衡的贸易伙伴关系,既保持供应链开放,又要关注投资。”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丁辉介绍,中国为全球提供超过80%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推动风电光伏发电成本大幅降低。另外,中国在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中“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的目标,不仅是对中国能源体系的重塑,更是对整个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的一次革命,并进一步释放绿色产品贸易潜力。
“中国在太阳能光伏、电池、电动汽车等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核心在于中国对培育和发展这些新兴战略产业的战略投入。”针对中国取得的成效,英国能源转型委员会主席阿代尔·特纳认为,这得益于技术领导力、科研领域进步、众多优秀企业的创新精神、完整供应链生态系统的构建,以及规模经济与学习曲线效应的加持。对此,他提出“实现清洁技术供应来源的多元化、不同经济领域应采取差异化策略、在进口太阳能光伏问题上秉持理性的安全观、依据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设定关税、关注产业活动的布局位置而非企业所有权归属、携手释放资金流动潜力”六项合作原则,为化解贸易分歧、保障绿色贸易顺畅提供具体路径。
投融资体系多元化,助力解决资金缺口
“我们在绿色转型中的巨额资金需求,需要‘公共引导+私营参与’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支持。”印尼基本服务改革研究所执行董事法比·图米瓦直言,发展中国家到2030年清洁能源转型需要1.7万亿美元到两万多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单一公共预算已难以覆盖,必须撬动私营资本,创新金融工具。
中国在气候投融资领域的实践,为全球提供了重要参考。丁辉介绍,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已带动金融机构发放1.3万亿元低碳贷款,年均减少两亿吨碳排放;23个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储备项目超5400个,总投资达3万亿元,累计授信突破5000亿元。同时,中国碳市场截至2025年8月累计交易额达478.26亿元,逐步成为引导资金流向低碳领域的重要平台。
“将通过政府绿债发行、资金支持每年筹集的3万亿元,以高于市场2%—5%的投资回报溢价吸引社会资本,同时由地方政府主导电网交易、储能等关键领域落地,能够加速实现碳中和目标。”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鞠建东进一步提出了资金解决方案。他测算,此举可带动绿色投资产生1.5倍乘数效应,推动中国GDP增长3%以上。
国际多边机构也在积极创新融资工具。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副首席代表周爱明表示,亚行计划2019年—2030年投入1000亿美元应对气候变化。其中,亚太气候创新融资基金(IF-CAP)已募集到22.8亿美元,可撬动100亿美元额外气候资金。此外,亚行与10家国际保险机构合作,动员27.5亿美元私营资本投向可持续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为“公私协作”填补资金缺口提供范本。
推进国际协作,筑牢绿色转型根基
全球绿色转型的非均衡性,也凸显了国际协作与标准协同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法比·图米瓦指出,发展中国家面临“能源供应不足、专业技能缺乏、政策基础设施局限”等多重挑战。“需要通过南南合作与南北合作结合,将中国的绿色技术、欧洲的资金能力与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对接。”他特别提到,“一带一路”绿色项目与亚投行、新开发银行的协同,可成为填补资金缺口的重要力量。
法国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关系研究院主任塞巴斯蒂安·特雷尔认为,产业政策协调与标准互认是国际协作的核心抓手。“当前中美欧在关键矿产、技术出口领域的对抗需转向‘产业政策协调’,通过矿产供应多元化、投资法规多边化,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他建议,中国与欧盟可形成联盟,推动多边开发银行改革,为低收入国家绿色项目提供更多支持。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执行副会长多米尼克·沃格雷则强调碳核算标准的基础性作用。“中国与欧洲的碳核算体系需提升互操作性,企业层面应统一温室气体核算框架。只有标准一致,才能让绿色资金跨区域、跨行业顺畅流动。”他表示,WBCSD计划联合中外企业与专家成立工作组,推动碳核算标准兼容,扫清全球绿色贸易与投融资障碍,推动能源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