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版 观点

抓好环保验收的六个关键环节

《中国环境报》(2025年10月17日 第003版)

  ◆张国祥 梅桂友

  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旨在检查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的落实情况,验证环保设施能否为项目运行提供可靠保障。根据规定,建设单位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责任主体。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建设单位对自主验收政策理解不到位,在验收过程中未严格履行法定程序,验收“走过场”甚至弄虚作假时有发生,不仅严重损害了制度公信力,也埋下了环境隐患。今年上半年,广东东莞两家企业因在环境保护设施竣工自主验收中弄虚作假,各被罚款20万元。

  高质量完成验收任务,是建设项目转入日常正常运营的基础,必须受到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做好这一工作,必须抓好六大关键环节。

  一是严格把关。纠正“自主验收即走过场”的错误认识,将设计文件环保篇章、污染防治措施、环保投资、施工合同环保内容等定性验收,与按标准规范进行的监测定量验收相结合,科学、客观、公正地完成验收,坚决杜绝违规情形通过验收。

  二是科学识别。区分好项目的重大变动与设计优化,项目发生重大变动或超期开工,须重新报批环评。对于采用新技术优化源头预防和末端治理的情况,若能达到环评批复要求,可将其视为项目的设计优化,纳入验收范围,否则应重新报批环评。

  三是妥善处置缺陷。项目的环评及审批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在项目竣工环保验收过程中若发现问题(如建设后期新划定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与原有环评不符),需寻求补救措施或开展后评价工作。属于环评文件或批复错误或重大失误的,应依法纠正。

  四是把控验收进度。精心筹划,确保项目竣工环保验收进度符合法规要求,防止久拖不验或未验先投。除涉密情形外,应按要求及时公开验收信息。

  五是深化验收内容。充分利用项目环保设施性能考核、监测数据、工程监理(含环境监理)等报告,将环保设施的安装质量、试车运行、达标稳定性、配套工程、人员规程、规章制度等纳入验收范畴,确保环保设施有效支撑主体工程稳定运行。

  六是资金技术保障。对于环境影响复杂或重大的项目,若建设单位自身技术力量不足,应委托具备能力的机构开展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工作,包括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验证和清洁生产指标考核等。在资金方面,综合权衡费用与质量,确保投入充足,保障验收工作质量,避免“劣币驱逐良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