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 美丽中国·广告

广东南清村修复废弃矿坑实现生态变现

“让村民真受益才撑得久”

《中国环境报》(2025年10月17日 第004版)

  ◆郑秀亮 傅锦洪

  藏于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黄岭镇群山中的南清村,海拔600多米,三面环山,森林覆盖率达91.31%,享有“云上南清”的美誉。

  曾经,南清村因采石烧灰留下一个个数十米深的“生态伤疤”,裸露的山体淌着碎石,空气中弥漫的粉尘严重影响村民们生活。近年来,在广东省部署实施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推动下,南清村发展迎来了转机,村里曾经的废弃矿坑成功变身美丽的天鹅湖,各类基础设施也在逐步完善,生态修复的“绿色答卷”正逐步转化为驱动乡村振兴的“金色动能”。

  生态修复让废弃矿坑迎来“重生”

  站在南清村生态修复后的天鹅湖畔,微风拂过满是清香与清凉。村书记李荣晓告诉记者:“以前这里一片荒废,山上连草都难长,更别说树了。但我们认准一个理:生态修复不是亏本买卖,是给子孙后代留的‘家底’。”

  在黄岭镇党委政府、南清村两委带领下,村民们齐心协力,挥锹夯土,投身复垦造地的攻坚战中,给边坡“披”绿,沿山种下油茶、香樟等乡土树种。令人惊喜的是,山间树木渐渐被一种可入药、名为江南星蕨的寄生植物缠绕——这种植物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如今成了南清村生态环境逐渐变好的“活证明”。

  沿峡谷溪流溯源而上,清浅的溪水从高处潺潺而下,溪边斜坡上,野山竹缀着青黄的果实,山稔果像一盏盏灯笼挂在灌丛间。李荣晓说:“这几年生态好了,不仅这些野果长得旺,连多年未见的画眉鸟、斑鸠等也常来溪边喝水。”

  在村中央,4个废弃矿坑最终串联成面积达100亩的天鹅湖,环湖步道串联起观景台与原生林草带。监测数据显示,南清村负氧离子浓度常年超1300个/立方厘米,这份优异的生态成绩单,为村子赢得“国家森林乡村”称号,也成为村民最引以为傲的“家底”。

  农旅融合为游客带来多元体验

  “山上的油茶果能榨油,树木的寄生草能入药,连空气都能‘卖钱’。”这是南清村民对“绿水青山”的认知。

  依托生态优势,南清村将龙眼、油茶、南蕉等当地特色农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如今,游客来到这里,可采摘油茶果,在古法榨油坊里看金黄茶油滴落;在“柿柿如意”餐厅里,茶油鸡的香气混着山泉水的清甜,端上桌的都是“生态认证”的山货。

  不仅可以赏美景、品美食,在南清村,游客还能体验丰富多彩的乡村活动,实现从“乡村游”到“乡村生活”。村里的研学基地是孩子们的乐园,在这里可以体验古法榨油,了解传统工艺;也可以参与农事劳作,亲手种植蔬菜、采摘果实,感受田园生活的魅力。

  此外,南清村还会不定期举办篝火晚会等各种文化活动。清晨徒步浮山岭观云海,午后参与工坊手作体验,夜晚围炉、品茶……在这里,游客能沉浸式体验乡村生态与生活的独特魅力。

  村里20多栋传统农房被改造成轻奢民宿,推窗可见云雾绕山,推门能入梯田摘果。“民宿+森林康养”等产品,为游客提供丰富独特的多元体验。

  村民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

  生态修复带来的“绿色红利”,如今正真真切切地转化为村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这也让村民们从生态保护的参与者变成了受益者,拓宽了乡村振兴的路径。

  村民李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家里的闲置房入股成民宿,加上采茶、做向导的收入,一年能多赚超3万元,“以前守着好山好水受穷,现在绿水青山成了‘摇钱树’。”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还藏在村民眼角的笑纹里——村里的道路硬化到了家门口,垃圾分类有了积分奖励,老人每月能领养老金,“以前盼着走出去,现在外面的人都想来咱这养老。”

  “生态环境保护不是喊口号,得让村民真受益才撑得久。”李荣晓告诉记者,南清村通过“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村民从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变成受益者:56间闲置农房入股村民宿合作社,村民按股分红;村集体成立旅游公司,收益反哺生态维护与民生改善。2024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06万元,同比增长165%,其中30%用于山林养护和古树保护。

  如今,南清村正联动浮山岭景区,规划“生态康养度假区”和“非遗文化体验线”,在村里的电商直播间里,“南清茶油”“寄生草药包”成了热销品。从修复生态到“变现”生态,从守护绿水青山到收获“金山银山”,南清村用实践证明,当生态、经济、社会、文化价值同频共振,乡村振兴的路才能越走越宽。

  

  南清村发展“全域旅游”带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