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版 观点 

筑牢鸟类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

《中国环境报》(2025年10月21日 第003版)

  ◆童书燕

  近年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紧扣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部署,以“摸清本底、强化监管、协同保护”为核心,统筹推进鸟类资源调查、栖息地修复、产业融合等工作,累计记录鸟类356种,占全国鸟类总数的23.65%,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47种、中国特有种4种,较2016年增加了137种,鸟类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建立精准监测网络,科学调查摸清底数。富宁县依托云南新世纪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西南林业大学等专业力量,创新调查方法、整合数据资源,系统摸清县域鸟类资源“家底”。针对富宁喀斯特地貌特征与鸟类活动规律,布设50条基础样线+5条补充样线、15个重点样点,涵盖森林、湿地、农田、城镇等7类生境,同步设置0米—500米、500米—1000米、1000米—1500米三个海拔梯度,精准捕捉不同生境鸟类分布特征。采用“样线调查+样点观测+夜间灯光诱捕”组合方法,专项监测夜间迁徙鸟类,明确鸟王山片区77种迁徙鸟种及迁徙方位,填补夜间候鸟监测空白。动态更新名录系统,整合编制《富宁县鸟类物种总名录》《珍稀濒危重点保护物种名录》等6项基础资料,建立完善数据库,为精准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完善立体保护机制,多维发力筑牢屏障。针对栖息地破碎化、非法捕猎等突出问题,构建“空间管控+执法监管”双保护体系,切实守护鸟类生存安全。修复鸟类栖息地生态,落实国土空间规划要求,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与建设用地重叠问题;优化经济林布局,推广松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种植,在八角、油茶经济林间设置生态廊道,减少单一林分对栖息地的割裂;开展石漠化治理,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改善鸟类生存环境。加强执法监管,聚焦鸟王山“打雀”陋习、非法贸易等问题,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建立联合执法机制。截至目前,富宁县共办理涉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案件76件。

  拓展价值转化路径,民企共护实现双赢。引进文山鸟王山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通过深入发掘鸟王山30年现有生态资源禀赋,将产业发展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现已通过国家3A级旅游景区评审,开业至今累计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实现“观鸟+旅游”生态价值转化。设置生态管护岗位,从鸟王山、驮娘江周边村寨选拔少数民族村民,培训后担任“鸟类保护员”,负责巡护、观鸟点维护等工作,实现“保护务工双增收”。推行生态友好型农业补贴,指导村民在八角、油茶林间套种鸟类喜食乡土植物,对符合标准的种植户给予生态补贴,既改善栖息地又提升经济林品质。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日常宣传,在保护区、村落、学校设置宣传板块10块、标语50条,通过“村村响”广播、短视频平台普及鸟类保护知识,针对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结合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要活动,进村入户开展宣传教育,凝聚公众爱鸟护鸟共识。

  作者单位: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局富宁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