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陈尧
秋日汉江,洲滩湿地如珠散落,巴茅摇曳间,中华秋沙鸭掠水而过,一派和谐。
近日,湖北省襄阳市生态环境局组织的跨流域专题调研活动,从唐白河豫鄂交界(襄阳—南阳)到南河水系深山支流(襄阳—十堰),再到汉江干流的湿地洲岛,展示了三地跨界联防联治带来的生态之变。
跨省联治,实施“一河两岸”生态修复
“春赏郁金香,秋观粉黛花,现在的白河滩是市民们的休闲天堂。”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居民归凤暖说。然而,这里曾是一派污水横流的景象。20世纪90年代,唐白河沿线厂房密集,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直排河道,水质常年处于劣Ⅴ类。2010年,襄阳市与南阳市建立了南襄唐白河流域联席、联巡、联防、联控“四联”机制,通过资源互通、数据共享、联合执法等举措,设立了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拉开了跨省共治的序幕。
治理的关键在源头管控。2013年,新野县启动白河滩湿地公园建设,构建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同步实施“一河两岸”生态修复,沿河岸打造多座特色植物园。
豫鄂交界处的白河国控翟湾断面水质自动站,每4小时自动监测数据实时共享,成为跨区治理的“生态哨兵”。“一旦数据异常,两地立即联合溯源执法。”襄阳市生态环境局三级主任科员张振斌介绍,十余年协同发力下,唐白河水质已稳定达到Ⅲ类优良标准。
生态互偿,“母亲河”重现白鹭翩跹
十堰市房县穿城而过的马栏河上,三座人工生态岛上,数十只白鹭栖息树梢。
这条汉江中上游的“母亲河”,曾因沿岸污水直排、畜禽养殖污染,陷入“乱石滩,绿滢潭,冬春臭水流,夏秋洪水泛”的困境。
2021年以来,房县以雨污分流为突破口,构建县、镇、村三级污水收集处理网,关停取缔沿线畜禽养殖场,整治排污口,从源头切断污染链条。
流域治理需破“上下游分治”难题。2023年底,襄阳市与十堰市签订汉江、南河、北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每年筹集3000万元保障金,严格落实“谁污染谁补偿、谁保护谁收益”原则,以经济杠杆压实治水管水责任。
系统治理换得生态复苏。目前,房县已完成48公里马栏河综合治理,建成17座人工湖,马栏河口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
全域共治,湿地重生见证生态奇迹
“看,那是中华秋沙鸭。”在湖北省长寿岛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副主任赵云拥指向水面掠过的珍稀水鸟。这片1715.32公顷的湿地,既是襄阳城区饮用水源的生态屏障,更是流域治理成效的“活标本”。
2012年前,长寿岛因采砂、淘金留下满目疮痍,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在被列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后,当地持续实施植被恢复、湿地修复等工程,逐步抚平生态创伤。2017年正式授牌国家湿地公园以来,这里的植物种类从357种增至489种,鸟类从97种跃升至337种,中华秋沙鸭、白琵鹭等国家级保护动物纷纷在此“安家”。
“水体是流动的,治水必须打破行政边界。”赵云拥说。如今,襄阳市已与南阳、十堰、神农架等多地签订跨流域联防联治协议,构建起全域协同的治理体系。数据显示,汉江连续两年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全优,干流监测断面稳定保持Ⅱ类优质水质。
从唐白河的跨省联治到马栏河的生态互偿,从长寿岛的湿地重生到全流域的协同发力,汉江治理的实践印证着“系统治理”的深刻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