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燕妮 夏清泉
“2015年,潮白河只有部分河段有水,大部分都是干涸的。”正在参与护河志愿服务活动的北京市顺义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赵航边回忆边说:“现在的潮白河,两岸风景如画,各种水鸟停歇驻足,河水清澈见底,水草摇曳多姿。我们亲眼见证了顺义母亲河的10年变化。”
北京市顺义区生态环境局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走过了顺义区大大小小35条河流,从“见污治污”到“三水统筹”,在四季轮替中实现着一场跨越10年的绿色接力。
◎从“见污治污”到“三水统筹”的变迁之路
“你看,现在的潮白河是不是有了‘北京莱茵河’的影子?我小时候在顺义,水也像现在这么干净、丰沛,但后来顺义变得严重缺水,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河道断流,河水变污变臭。”作为顺义区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的“领军人”,刘鹏站在潮白河畔回忆起了多年前潮白河的样子。
“十年前,那时我们区的地表水监测断面多数不达标。”他叹了口气,继续说:“那会儿干工作的思路主要是‘见污治污’,发现‘散乱污’,监察支队就去执法;发现断面不达标,就出动人员现场排查。而且,以前还面临着缺人手、缺设备、缺技术,许多工作开展起来困难重重。干工作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见污治污’不是长久之计。”
10年来,顺义区经历了从被动的“见污治污”向“生态提质”的深层次转变,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全面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下好生态护水“一盘棋”,促进水生态品质提升。
在水资源方面全力保水,加强地下水保护,持续提升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管理水平,开展水源地专项执法和日常监管,着力保障水资源安全。在水环境方面深入治水,建立水环境区域考核机制,制定并实施考核办法,强化属地责任,调动属地污水治理积极性,同时充分发挥水环境“三监联动”机制,聚焦入河排污口监管、汛期污染防控,保障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在水生态方面系统护水,关注河流生态补水,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优化水资源调配,开展河流水生态调查,多管齐下,不断推动顺义区水生态修复。
2024年,顺义区6个国考、市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首次达100%,无劣Ⅴ类水体,创历史最优,且各断面均提前达到或优于“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
◎从“治理”到“智理”,科技赋能智慧化治水
10年来,顺义区水环境管理经历了从“治”到“智”的转变。如果说全区35座自动在线设施是“眼线耳目”,那么水环境智慧化管理平台就是“大脑”,通过设施建设、优化升级,水环境智慧管理平台已经成为顺义区水环境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支撑。依靠“大脑”汇总整合地表水手工监测数据、农村污水处理站在线数据及流域内加油站点位、水源保护区等多重元素,为治理提供“靶向”依据。
顺义区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杨鹏对这个“靶向”再熟悉不过了。她说:“以前镇里经常反映,没有水质数据,不清楚自己镇里水质情况。无法及时掌握数据,就意味着无法有效实施治理措施,更无法确保水质稳定。属地保水的困难,我们也真切地看在眼里。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大力发展‘智慧化管理’。这两年,我们对平台又开展了创新应用,上线了预警机制,属地可以通过平台收到断面预警信息,实时查看在线数据,这使属地治理水环境能够有的放矢,也让区局和属地有了良性的循环互动。”
这些及时、精准的数据和预警背后,有杨鹏的坚守与执着。她每天将在线数据和手工数据结合起来作比对分析,通过在线数据实时发现水质波动情况,并结合手工数据发送预警信息,保证了数据的时效性和精准性。自预警机制启动以来,共推送预警信息近200条,使生态环境局和属地联系更加紧密。
2022年底,顺义区继续探索,构建了以监测数据为基础、环境管理为重点、严格执法为手段的水环境“三监联动”工作机制,破解了环境监管瓶颈。水环境智慧管理平台和“三监联动”有机结合,让“老同志”任焕华真切地感受到了科技手段的优势。他说:“以前,每天跑现场,靠经验找问题、溯源头。现在根据预警信息、问题线索,有专人到现场检查,监测技术人员采样监测,缩减了排查时间,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顺义区的碧水密码,藏在科技手段之中。依托科技化的智慧平台和行之有效的科学机制,为顺义区水环境精细化管理赋能,摸清了顺义区水环境状况,精准锁定了水环境问题,全方位的联防联控保障了顺义区水环境质量。
◎从“水一代”到“水三代”,不忘初心坚定守护
10年来,顺义区生态环境局的水生态环境科从过去的3个人到如今的7个人,队伍不断壮大。变的是人数,不变的是初心——监督好水环境。
在这支队伍中,“传帮带”是优良传统,科室的“老人”毫无保留地将经验传授给一批批“新人”,从水质监测到污染源排查,从现场踏勘到数据分析,手把手地教、心贴心地带。“三代”生态护水人共同谱写了顺义区10年来稳中向好的水环境质量。
任焕华是这支队伍的“水一代”,每天的任务之一就是出门巡河,寻找水质异常点位,继续向上溯源,了解具体情况,一天下来微信步数在朋友圈里总是名列前茅。作为科室的前辈,他在日复一日的现场踏勘过程中,用脚步丈量河道,靠着“腿勤”总结出了经验和技巧,为水生态环境管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赵航是5年前来到水科的,成为了“水二代”。任焕华带着他走遍了大大小小的河道,一点一滴毫无保留地传授着巡河经验。赵航也不辜负期望,顺利地从前辈手中接过了生态护水的接力棒。在巡河的时候,结合在线监测的水质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观察河道,摸排各个排口,靠着“眼勤”盯住每一个入河排污口。
如今,水生态环境科迎来了“水三代”曹家珺。作为新生力量,刚入职时他对工作一筹莫展。好在有两代师父带他走遍顺义区的每一条河道,教他识别各种污染迹象。曹家珺说:“师父们告诉我,河流水环境‘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关键在排口’,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管住水。这句话我要记在心里,做到走遍大小河道,看尽所有排口,心中自有一张护水图,业精于勤嘛。”
现在,曹家珺也像赵航一样,在传承的同时大胆创新。为了更方便开展工作,他发挥年轻人的特点——“动脑筋”,将巡河与科技手段相结合进行钻研。以前都是靠“一带一”去找点位,而现在他将各个点位录入“小程序”,位置更精准,也为取水检测、监察执法、污染溯源等工作提供了方便。他靠着“脑勤”,展示了新一代生态护水人的创新,开拓了新的生态护水路。
过去10年间,顺义区在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踏出了一条坚实且卓有成效的“生态护水路”。当凤头鸊鷉、白骨顶鸡、白鹭等鸟类驻足潮白河时,潮白河的波涛里,正流淌着顺义护水人的智慧和汗水,激荡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强音。

图为潮白河美景。
贾燕妮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