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企业噪声监测数据达标,但居民仍感觉吵闹,这类‘达标扰民’难题该如何破解?”在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部门给出了有力答案。
近日,同安区祥和街道银城明珠小区居民反映,毗邻的一家金属制造企业存在噪声扰民问题。“接到投诉后,我们迅速响应,现场开展两次噪声监测,结果显示企业厂界噪声排放符合国家标准。”厦门市同安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以下简称同安大队)副大队长朱孝勇介绍,执法人员并未因达标而简单结案,而是坚持深入调查、主动作为。
经核查,该企业冲床、废气处理风机及光伏逆变器等多种设备运行产生的振动与低频噪声形成多源叠加效应,加之厂区与住宅楼最近距离不足10米,在特定气象条件下仍对居民生活造成明显影响。
面对排放达标但扰民的困局,同安大队转变执法理念,推动工作从“查违法”向“查解结合”转变——既查违法行为,更解群众难题。
执法人员多次上门调解,指导企业制定整改方案,督促其更换低噪风机、为冲压设备加装减振隔音设施,并调整逆变器位置增设隔音屏障。整改后噪声显著降低,投诉人最终表示认可,矛盾得以圆满化解。
这一案例是同安大队系统破解“达标扰民”困局的缩影。近年来,同安区生态环境类投诉量曾长期居全市首位。通过对近三年投诉件分析发现,大量投诉属于“排放达标但群众感受不佳”的情形。
为此,同安大队创新建立“查解结合”工作机制:一是转思想,明确执法为民初心,提出“群众满意才是最终目标”;二是强能力,提升执法人员在宣传引导、帮扶指导、沟通协调等方面的综合素养;三是建机制,梳理17个重点区域和单位,聚焦有机废气无组织排放、低频噪声等专项,实行专班推进、系统治理。
朱孝勇指出,诸多法律法规均明确,排污达标不等于免除扰民行为的民事责任。生态环境执法不仅要守住法律底线,更要回应民生关切。企业应依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轻污染,保障公众环境权益。 赵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