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颖 朱鹏斌
2023年以来,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坚决贯彻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三个年”(营商环境突破年、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和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的安排部署,聚焦秦岭生态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以及关中大气污染治理等重点任务,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积极服务重点项目建设,不断优化生态环境领域营商环境,持续提升生态环保铁军作风能力,推动美丽陕西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23年度、2024年度陕西省在全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三秦儿女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
始终牢记“国之大者”
绘就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陕西省生态环境厅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黄河流域、秦岭区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三大屏障”,打好污染防治、“三北”工程两场攻坚战,坚定不移走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之路,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陕西。
坚决筑牢“三大屏障”。当好秦岭生态卫士。持续巩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组织开展执法检查、乱排乱放问题整治和“绿盾”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2024年秦岭陕西段生态质量指数达到“一类”最高类别,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等级面积保持在99%以上。守好黄河母亲河。坚持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实施“一河一策”“一断一案”治理。黄河干流陕西段连续三年全部达到Ⅱ类水质。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持续强化丹江口库区上游流域水质安全保障。大力实施白石河流域硫铁矿污染治理,全面推进汉江丹江流域涉金属矿产开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2024年,长江流域陕西境内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Ⅱ类及以上,其中8个国控断面水质达到Ⅰ类。
聚力打好两场攻坚战。牢固树立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组织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助力“三北”工程攻坚战,切实保障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在蓝天保卫战方面,坚持以关中地区为重点,以PM2.5控制为主线,以秋冬季为重点时段,坚持高质量治标与有序治本一体推进,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供热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从源头上下硬茬破解大气污染治理的深层次问题。截至2025年9月30日,全省B级及以上环保绩效水平企业达到276家,累计淘汰老旧柴油货车3万余辆,全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居全国第十四位,关中统调火电机组耗煤量较2024年同期减少226万吨。2024年,全省国考10个设区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较2019年改善20.2%,PM2.5浓度较2019年改善23.5%,优良天较2019年增加19.7天,重污染天较2019年减少13.6天。2025年1月—9月,全省10个设区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8.3%,PM2.5平均浓度同比改善9.8%。在碧水保卫战方面,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巩固提升优良水,治理消除黑臭水。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强化河流精细化分区管控,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建立防止返黑返臭长效机制。2024年,全省国控断面中Ⅰ类—Ⅲ类水质断面占96.4%,较2020年提升7.2个百分点,连续三年消灭劣Ⅴ类水质断面。汉江(汉中段)、安康瀛湖、延安延河被生态环境部评选为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2025年1月—9月,全省国控断面中Ⅰ类—Ⅲ类水质断面占92.7%,水质持续保持优。在净土保卫战方面,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风险管控,不断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坚决守护好农产品质量、饮用水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累计完成8547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无废城市”试点和“无废细胞”创建取得积极进展,全省土壤、辐射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助推全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推动省级低碳近零碳试点建设,陕西省“碳惠三秦”碳普惠平台上线运行,落地首单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1000万元,帮助企业盘活碳资产。截至2025年9月30日,陕西省累计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额27.03亿元。
保障重点项目建设
协同推动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坚持抓项目促发展的鲜明导向,制定深化高质量项目推进年2025实施方案,在坚决守牢生态环境底线的基础上,积极做好重点项目服务保障工作。
深化分区管控,严守生态环境准入底线。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环境准入引导作用,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在大气、水、土壤、生态、噪声等环境管理中的应用,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指导建设项目在选址时避让环境敏感区,有效避免了项目前期决策和投资风险。2025年1月—9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平台已提供对照分析服务近万次,其中,涉及规划1600余次、涉及建设项目8200余次,平均每天比对项目30余次,平台点击量达到14万余次。
推动服务前置,强化重大项目行政审批保障。出台服务保障重点项目环评审批工作举措,先后建立省级重点项目、保供煤矿、抽水蓄能、煤电及专项债项目环评服务台账,均由专人负责、定期调度、提前介入、跟踪服务。2025年初征集全省各市(区)人民政府和各厅局以及省级相关部门需要环评支持服务项目86个,并将生态环境部审批的项目纳入国家台账。截至2025年9月30日,省级592个重点项目,已经完成环评手续办理564个,环评审批率达到95.3%。实行项目环评即受理即评估、评估审查同步,提升项目环评审查速度,省级审批时间比法定时间压缩65%。分三批次在全省12个省级园区开展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联动试点,积极应用规划环评成果,在部分行业试点建设项目环评豁免、告知承诺、共享监测数据等政策措施,大幅压缩环评编制及审批时间,提升了环评管理效能,共有107个项目享受了联动试点政策红利。
协同减污降碳,提升重点项目环境效益。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出台《陕西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修订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实施细则和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办法,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碳排放权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交易。推动国家级气候适应型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建设,确定13个县(区)、8个园区为省级低碳近零碳试点单位。
全面规范执法监管
持续优化生态环境领域营商环境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认真落实陕西省委、省政府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七大行动”实施方案,坚持规范涉企检查与助企纾困“双轮驱动”,持续优化生态环境领域营商环境。
加大审批改革力度,提升行政效能。制定《陕西省生态环境厅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2025实施方案》,明确三大项11条措施,推动行政审批便利化、污染治理精准化、执法监管规范化落地落实。针对重点项目环评审批,出台专项服务举措,“一对一”指导助企纾困。实施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审批。对12类环境影响较小的报告表项目,在企业自愿的原则下,在项目开工建设前,接续办理环评与排污许可手续。2025年以来,对3个项目实施“两证审批合一”,大幅缩短项目办证周期。探索“打捆审批”。对需编制环评报告表的等级公路等6种在一定区域内类型相同项目,实行打捆编制一份报告表,一次性审批。2025年以来,实施“打捆审批”项目13个,涉及投资额近16亿元,审批时间和环评编制费用均大幅压缩。对重点项目实施容缺受理。在不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重点项目采取容缺受理,待容缺要件完成后第一时间予以审查和批复,有效保障项目进度。2025年以来,容缺受理重点项目48个,涉及投资额140多亿元。简化环评文件编制内容。对于已完成规划环评并落实环境保护要求的园区,简化政策和规划符合性分析、选址环境合理性和可行性论证、共享园区基础设施的相关评价内容,2025年以来,实施简化环评文件编制内容项目70个。
规范行政执法,切实为企减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坚持科技赋能,充分运用在线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科技手段,不断提高执法监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建成非现场执法平台,提升精准监管能力,打通部、省、市三级与生态环境执法相关的排污许可、污染源在线等24个信息系统的底层污染因子数据库,通过AI算法在平台监管端实现污染源动态画像、红黄绿三色码分级管控和违法线索精准推送。2025年试运行以来,现场核查发现红码企业191家次,督促企业完成整改并转码126家次,黄码率下降6%,红码率下降61.99%。初步实现了从经验主义、蹲点守候的现场执法模式向数据驱动、线上固定证据的非现场精准执法模式的转变。整合生态环境领域水、大气、土壤、固废等各类执法检查,每季度统筹开展一次强化监督,每次集中检查不超过10天,切实为企业减负。2025年上半年出动执法人员数同比减少43.7%,检查企业数同比减少42.6%。
深化精准帮扶,助企纾困解难。全面落实生态环境执法正面清单制度,推行非现场、穿透式、无感式监管执法方式开展检查。2025年1月—9月,已将1301家企业纳入执法正面清单管理,开展非现场执法检查2289次。常态化开展“送法送技入园入企”活动,先后6次组建宣讲团开展“送法送技入园入企”活动,对300余家企业负责人和近600名生态环境部门负责人开展政策宣讲,发放宣传图书1200余册,切实提升企业环保主体责任履职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
扎实开展学习教育
全面提升生态环保铁军作风能力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坚持把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作为推动作风转变、强化纪律意识、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抓手,在一体推进学查改上下功夫、出实招,厅直系统呈现出政治生态持续优化、新风正气不断充盈、环境事业稳中向好的新局面。
坚持高位推动,夯实各级责任。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作为2025年党建工作的重点任务,加强统筹谋划、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组建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研究制定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和集中整治工作方案,多次召开厅党组会安排部署学习教育工作。厅学习教育工作专班紧盯各环节重点任务,扎实做好学习教育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印发相关文件、通知和工作提示,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学习教育任务。各基层党组织坚决扛牢主体责任,深入对照查摆问题,认真抓好整改落实,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坚持深学细悟,深化警示教育。坚持把理论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举办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逐条对照学习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邀请省委党校教授作专题辅导,及时将规定内容学全学深学透。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成效和经验》等内容,先后开展4次集体学习和两次交流研讨。召开警示教育大会,组织全厅党员干部观看警示教育片《铁规矩硬杠杠》,厅主要负责同志讲授专题党课,以典型案例为反面教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各基层党组织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组织开展集中学习、交流研讨和志愿服务等200余次。
认真查摆问题,健全长效机制。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严格对照两个问题清单、基层“四风”10种隐形变异表现以及5个方面突出问题,认真查摆并动态更新问题清单。坚持立行立改与建章立制并举,认真分析研判,能改的立行立改,一时难以解决的纳入集中整治范围,及时修订相关规章制度,厘清职责边界、优化审批流程、夯实监管责任,确保“制度明、流程清、执行严”。深入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制定深化集中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多渠道、全领域、全覆盖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难题。2025年1月—9月,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共受理各类环境问题信访投诉2241件,已办结2145件,办结率95.7%。
下一步工作中,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不断优化生态环境领域营商环境,锻造生态环保铁军作风,更好满足三秦百姓对优美环境和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在企业现场调研地下水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试点工作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