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版 产业经济·广告

管好34万瓶化学品,华东理工有“管家”

“HSE管家”打造安全集约无废实验室

《中国环境报》(2025年10月21日 第008版)

  ◆本报记者丁波

  通讯员王晨羽 杨露

  在上海市的科教版图中,华东理工大学以化学化工领域的深厚积淀闻名遐迩。学校两个校区内,3000余间实验室常态化流转着2.2万种、34万瓶化学品——从采购入库到走上实验台,再到分类收运处置,每一个环节都关乎校园安全与生态环境。

  面对如此巨量且风险多样化的实验化学品管理难题,华东理工大学是如何实现全校化学品的高效有序管理?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秘诀”?

  “用数字化管理手段,让人人都成为安全管理员。”华东理工大学实验室与装备处副处长、安全环保办公室主任徐宏勇给出了答案。学校的自信,源于精心构建的“HSE(健康、安全与环境)管家系统”。

  赋码“数字身份证”实现化学品全流程管理

  为一探究竟,本报记者跟随华东理工大学实验室与装备处(安全办)李晨晨来到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走进来,记者就观察到,无论是实验室门口、化学品柜,还是柜子的层板、每瓶化学品的瓶身,都张贴着醒目的二维码。

  “我们就是利用这些二维码做好管理,从被放入实验室那一刻起,化学品就被赋予了‘数字身份证’,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追溯。”李晨晨介绍道。

  说着,李晨晨拿出手机,用微信小程序“HSE管家系统”随机扫描了一个试剂瓶,“试剂的名称、来源、管控级别、危险性说明等信息立刻就能看到,就连使用记录、当前余量、放置位置也能实时查询,特别方便。”她介绍,通过“HSE管家系统”,化学品码与空间码完成位置绑定,实现“人码、空间码、化学品码”的三方关联,真正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

  对比当前的井然有序,徐宏勇向记者描述了数字化管理之前的场景:试剂找不到、台账对不上,学生重复采购,大量试剂闲置过期,既浪费经费又加重危废处置压力,“以前一箱试剂仅开封一瓶就闲置的情况并不少见。”

  徐宏勇介绍,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2020年底,学校正式全面推行化学品数字化管理。从采购环节开始,所有化学品、气体钢瓶采购行为必须通过学校指定平台进行,从源头实现了精准管控。“我们把化学品管理当成‘家庭柴米油盐’和‘图书馆书籍’来管,既要做到心中有数,又要实现有序存放,从根本上避免混乱。”

  徐宏勇说,现在有了“HSE管家系统”,实验室所属学院、课题组、负责人、分类及功能等基础信息一目了然,实验室内部的柜子、设备、化学品、钢瓶、危废等详细信息也可随时点开查看。

  打通共享机制实现集约高效管理

  不仅对化学品的管理做到有效赋能,“HSE管家系统”还在激活存量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午那位博士还在为找不到试剂发愁,下午就顺利拿到试剂完成了实验,算是给科研‘救了急’。”实验室与装备处(安全办)陈晓雯回忆道,2022年,一位博士在撰写毕业论文期间,急需一种进口试剂完成关键实验。然而,受物流因素影响,此试剂最快至少需要3个月才能从国外调配到。情急之下,这位博士联系到了徐宏勇团队,团队立即通过“HSE管家系统”的“化学品共享平台”进行查询,当天就在学校另一个学院找到了全校仅存的一瓶目标试剂。

  “师生们遇到紧急实验试剂需求,也可通过系统平台解决燃眉之急,因此,平台微信小程序是大家都收藏了的‘云端跳蚤市场’。”陈晓雯介绍,“HSE管家系统”可查询各课题组的闲置试剂,详细标注试剂的规格、余量、有效期等信息。师生通过关键词查询,就能精准找到自己所需的试剂,“比如有的课题组购买了500克试剂,实际只用了1克,就可以将剩余试剂共享到平台上,供其他有需求的课题组协调使用,有效避免了资源浪费。”

  这种扁平化的资源调剂模式,打破了以往“课题组各自为战”的壁垒,让校内科研资源实现了高效流动。

  材料学院一位教授表示:“原本我们团队一周至少要采购3次化学品,现在通过系统内的调配共用,一周只需要采购1次—2次,还节省出了4个储存柜。”对于系统带来的集约化效应,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的一位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借助“HSE管家系统”,他联合多个课题团队实现了化学品的互通共用,不仅减少了资源浪费,还节约了大量科研经费,让有限的科研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徐宏勇介绍,在信息管理系统的帮助下,学校从源头减量:为各课题组配备了小规格试剂瓶,鼓励师生“按需采购”,从源头减少试剂闲置;同时积极推动醚类、酯类等有机溶剂的高效回收,经过处理后重新投入实验使用,助力实验室实现“近零排放”。通过“数字化管理+源头回收”的双重举措,科研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精准管控守好危废管理安全底线

  试剂共享有效减少了闲置浪费,而危废的规范处置则是“无废实验室”建设的另一关键环节。

  “从产生到外运,每一步都有‘数字痕迹’。”华东理工大学实验室与装备处(安全办)陈安琪演示了流程:在“HSE管家系统”创建“实验室危废包装”并绑定二维码,同时填写包装规格、危废类别、主要成分后,收集完成后提交,危废状态更新为“待回收”,后台实时调度收储。

  “在危废站,无论固废、废液,每个危废包装几点几分进入哪个二次容器,我们都能通过系统数据实时掌握。”陈安琪说。这一系列操作产生的所有数据,将会汇总起来,自动生成一份包含危废来源、名称、主要成分、类型、重量、编号以及产生时间、过磅时间、外运时间等信息的危废台账,确保危废从产生到处置的每一个环节都“可查、可控、可追溯”。

  据了解,华东理工大学是上海市首个实现与市级固废管理系统深度对接的高校,危废从产生到外运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电子凭证”,真正做到了“校内校外两本账一致”,为危废管理的规范化、透明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引入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为实验室安全管理配置了“风险安全锁”。“万一发生废液泄漏等意外情况,保险公司能够兜底处置恢复流程,既保障了师生的生命安全,也减轻了环境压力。”徐宏勇表示,这一举措已成为上海高校环境风险管理的创新案例,为其他高校提供了有益借鉴。

  此外,华东理工大学EHS实训中心还面向社会开展培训,成功将“无废实验室”建设经验辐射至企业、科研院所等更多领域。

  

  图为实验室的层板、箱子、试剂瓶上均贴有二维码。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