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 侯佳明
陕西省安康市积极保障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让受惠地区参与到水源涵养地的保护中,也让保护地区得到了实惠,印证了生态本身就是价值。
每年环保投入占财政支出17%以上
安康市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受惠地区群众每喝的10杯水中,就有6.5杯来自安康。
安康市镇坪县地处陕西、湖北、重庆三省市交界处,是陕西最南端的一个县,有“巴山秘境”美誉。
为了保障汉江“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镇坪县在水源保护上不遗余力,汉江支流南江河出境断面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2024年以来达到Ⅰ类标准。同时,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实施最严格的野生动物保护,全县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8%以上,生物多样性稳中有增。
生态价值突出,意味着镇坪县要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我们做了一些不容易的决定。一方面,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严格执行负面清单制度,牺牲了一些短期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我们把有限的财政资金优先投入到环境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中,每年环保投入占财政支出17%以上。”安康市镇坪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宁国良表示。
为了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现“谁污染谁治理,谁保护谁受益”原则,生态补偿机制应运而生。镇坪县正是这一机制的受益者。
2019年,镇坪县成功创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每年获得200万元奖励。2023年,镇坪县又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每年获得500万元奖励。此外,在生态功能区考核方面,镇坪县在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考核排名前十,每年获得500万元奖励。在津陕协作方面,天津市每年给南水北调工程陕西供水县区800万元,镇坪县也获得了部分资金。
对于来之不易的补偿资金,安康市生态环境局镇坪分局局长唐军介绍:“这些资金主要用于5个领域,分别是重点污染源治理,重点流域的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治理、生态修复,大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文明宣传,环保民生实事。”
唐军强调,对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群众期盼的民生事项,只要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补偿资金使用要求,镇坪生态环境分局均会根据轻重缓急予以解决,确保补偿资金高效使用。
巧解“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的难题
中心村是镇坪县一个位于巴山深处的村子,景色优美,但因其靠近河道,经常面临洪水威胁。2021年夏天,连续两次罕见的特大洪水,冲毁了村子的部分河堤,导致道路受损、庄稼被毁,更有部分房屋被山洪冲坏,损失严重。
生态补偿资金犹如雪中送炭,帮助村子及时修好了被冲毁的河堤。“这里是我们中心村的生态护岸项目。这边是生态护岸,按照2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主要起防洪的作用。那是生态步道,那边是我们的生态缓冲带。”站在新修的带有护栏的河堤,唐军告诉记者。
据悉,这条400多米长的生态护岸有效保护了沿河农田,同时降低了化肥等污染物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如今,绿水青山成了中心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最大优势,各地游客纷纷慕名而来,村子甚至还成了小有名气的写生基地。
对于原先在废弃猪圈上开办农家乐的郭俊江而言,绿水青山让他收获了看得见的红利。“今年的客人多了3倍,不少都是回头客。”郭俊江笑谈。
在镇坪县,享受到生态补偿红利的案例还有很多。新华村新建防浪墙,有效提高了村子应对洪水冲击的能力;友谊村综合治理滑坡点,保障了村民出行和生产安全;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增强了人们的饮水安全意识;修复受损污水管网与建设护坎,杜绝了污水入河的风险。
“生态补偿机制巧妙地解开了我们‘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的难题。”宁国良表示,生态补偿机制既破解了“无钱治污”的困境,也让老百姓切实享受到了生态保护带来的红利,形成“保护者受益、绿色发展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建立多领域全覆盖的横纵生态补偿机制
通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陕西省已建立多领域全覆盖的省内纵向生态补偿机制,对获得国家级生态荣誉的县区,每年最高予以700万元专项补偿。建立市、县、区间生态补偿机制,每年给予50万元专项补偿。对考核排名靠前的生态功能区予以百万元奖励。同时,进一步完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补偿机制,引导市县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稳步推进省际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
目前,陕西分别与湖北、河南签署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保护责任共担、流域上下游共治、生态效益共享”的治理格局初步形成。

图为镇坪县中心村新修的生态护岸,部分资金来源于生态补偿资金。

图为被群山环抱的镇坪县县城,汉江支流南江河穿城而过。 张博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