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 综合新闻

宁波北仑智慧治气提质升级

“地基+飞航”模式全程无人干预,可实现分钟级响应

《中国环境报》(2025年10月29日 第004版)

  ◆周佳贝 沈艳雯 钱慧慧

  “以前巡查污染点,靠人跑、车巡,不仅慢,还常找不到源头;现在有了这套‘神器’,污染在哪、怎么来的、如何治,一目了然。”近日,浙江省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北仑分局的工作人员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感慨道。

  这番话,道出了北仑区在大气环境治理上的“提质升级”密码。

  为有效破解传统大气环境日常巡查与污染溯源工作中“响应慢、定位难、取证弱”的痛点,北仑分局联合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等单位,在浙江率先打造并落地应用了“地基+飞航”大气环境智能监管模式。

  新模式整合扫描式激光雷达、无人机、气体监测仪等多类前沿感知设备,构建起“监测感知—智能调度—精准溯源—闭环处置”的全链条智能监管体系。这一体系将大气环境监管从“传统人力型”推向“数字智能型”,为蓝天保卫战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能。

  在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北仑分局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扫描式激光雷达与国控空气站点共同织成一张“地基监测网”,如同为大气装上了“立体透视眼”。雷达实时捕捉大气颗粒物的分布与轨迹,污染区域在三维地图上清晰显现;站点仪器24小时不间断“站岗”,精准监测PM2.5、O3等污染物的浓度波动。一旦系统识别出污染高值区,便自动标记“重点坐标”。

  “预警触发!立即调度附近无人机对环保大楼周边开展巡查。”一旦系统识别出污染高值区,这样的指令便在北仑区智慧化大气溯源巡查云平台上开始实现全自动处理——自动标记“重点坐标”;系统自动规划最优航线,为无人机巡查提供精准导航;开启无人机库;控制无人机起飞巡查。全程无人干预,响应速度提升至分钟级。

  一架架无人机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自主飞行,还具备避障、自检、返航等智能功能,即便在深夜或复杂地形中,也能稳定执行监测任务。无人机将巡查画面实时传回指挥中心。这套AI系统通过“溯源模型”,不仅能在几秒内就识别出秸秆焚烧、施工扬尘、裸土未覆盖等典型污染行为,还能结合气象与污染源数据,回溯污染扩散路径、分析成因。例如,某区域PM2.5超标,系统会迅速锁定上风向重点涉污企业,生成污染热力图,为管理者提供“靶向治理清单”。

  从事件发现、任务派发、现场处置到结果反馈,整个治理流程形成闭环。每个环节都有“电子台账”记录,责任到人、处置有据、反馈及时,杜绝了“漏环节、推责任”的情况。

  据统计,自“地基+飞航”大气环境智能监管模式运行以来,北仑区大气管控和巡查发现问题效率提高一半以上,巡查区域覆盖率达到百分百,避免了人工无法抵达复杂地形的管控盲区,节约管控人员数量达80%,且实现24小时在线,处置效率大幅度提高,监管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

  如今,“地基+飞航”大气环境智能监管体系已成为北仑守护蓝天的“硬核力量”,不仅让大气污染治理更精准、更高效,更推动环境监管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为区域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