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版 攻坚 

持续推进水生态治理与修复

桃花水母现身上高城区

《中国环境报》(2025年10月29日 第005版)

  ◆彭建辉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镜山森林公园一座水库中,近日发现了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淡水水母——桃花水母。这一珍稀生物的现身,被环境专家视为该区域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有力证明。

  市民偶遇环境指示物种

  “一开始还以为是塑料袋,仔细一看,一个个小伞一样的水生物在缓缓游动,晶莹剔透,非常神奇。”最早发现并拍下视频的市民邹先生回忆道。

  视频经环境专家鉴定,确认这群直径约1.5厘米—2厘米的透明生物正是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是地球上最原始、最低等的无脊椎动物之一,已存在约6.5亿年,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桃花水母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必须生活在无毒、无害、洁净、水温适宜且pH值呈弱碱性的水体中,通常在气温适宜的夏秋之交(例如9月—11月)大量出现。”它们的出现,是水体健康、生态系统完整的“荣誉证书”。

  桃花水母在城区的公园、水库安家的背后,是上高县近年来持续推进水生态治理与修复的成果。

  宜春市上高生态环境局水环境和流域管理股负责人曾晖表示,发现桃花水母的这片水域,曾经是黑臭水体治理的重点区域。曾晖介绍,上高县多年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采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打出一套结合县域实际的水系综合治理“组合拳”。

  源头控污,截断污染根源。上高县大力推进城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和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工程,确保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同时,严格管控农业面源污染,推广绿色种植,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守护入库河流的清澈。

  生态扩容,提升自净能力。镜湖公园在改造中摒弃了简单的砌坡硬化,转而构建生态驳岸,种植大量本土水生植物,形成天然的净化屏障。“水下森林”的构建,提高了水体的氧含量,丰富了水中的生物多样性。

  河湖连通,盘活水域脉络。上高县通过实施河湖长制,对县域内的河流、湖泊、水库进行统一管护和生态调度,增强水体的流动性和生态连通性,让镜湖从“一潭静水”变成了“有源活水”。

  长效管护,巩固治理成果。建立专业的水面打捞和岸线保洁队伍,进行常态化维护,并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水质实时监测,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处理。

  这一系列举措不再是头痛医头的水体治理,而是兼具系统性、整体性的生态赋能,旨在从源头恢复水体自身的生命力和平衡能力。

  正是这种从“水清”到“水活”的转变,为桃花水母及其关键的食物链基础——剑水蚤等浮游动物,创造了绝佳的生存条件。

  生态价值转化前景可期

  桃花水母的现身,不仅带来了生态好消息,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水库及其所在的公园成为了一座生动的生态科普课堂。当地生态环境部门表示,将协同其他相关部门维护好水库环境,设立保护警示牌和科普展板,在避免人为干扰的同时,引导市民欣赏和了解这一自然景观,提升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有旅游业人士指出,桃花水母这种独特的生态IP具有吸引力,未来,上高县可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生态观察、自然教育等文旅产品,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本地化路径。

  上高县规划部门表示,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理念,将生物多样性指标更深入地纳入城市规划和项目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