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专题·广告

城市社区志愿服务:

多元协作破难题,国际融合促和谐

《中国环境报》(2025年10月29日 第006版)

  在义乌,志愿服务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的特点。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被称为“联合国社区”,居住着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余名外籍居民。多元文化在此交融的同时,餐饮油烟扰民、垃圾分类习惯差异等治理难题也随之而来。如何推动中外居民协同共治,破解生态环境治理困局,成为社区发展的重要课题。

  2025年7月,鸡鸣山社区创新成立生态环保国际志愿服务队,发动中外居民共同参与环境监督与问题整改,并建立巡查整改机制,精准聚焦环境治理痛点。这支队伍作为社区环保监督员的重要力量,在环境治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生态环保国际志愿服务队全面参与“国际环保议事会”与社工、本地居民共商共治。议事会上,大家不仅分享各国特色环保理念,更聚焦社区痛点—临街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及垃圾分类提升。针对共识性问题,社区联合相关单位为外籍志愿者和商户代表定制专项培训,详细讲解净化设备规范使用、日常维护与高效清洁方法,并用多国语言向商户有效传达整改要求。

  成立以来,生态环保国际志愿服务队深入一线,开展环境巡查督导。针对油烟污染,志愿队伍重点走访餐饮店,协助并督导商户彻底清洗油烟机滤网。为实现垃圾分类常态化,志愿队伍对投放点精准引导,用多种语言指导外籍居民、商户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同时,积极巡查公共区域,及时发现混投、错投等问题。“以前看到有人乱倒垃圾,我不敢说,现在作为志愿者,我会用中文和英文提醒他们。”一名来自也门的志愿者告诉记者。

  从“议事会”的理念碰撞,到油烟机旁的动手清洗;从政策解读到分类桶边的指导……鸡鸣山社区形成的“聚焦痛点+培训赋能+督导整改”闭环模式,为国际社区环境治理提供了有益经验。这支“中外混搭”的志愿队伍,不仅化解了文化差异带来的治理难题,更让“生态共治”成为社区的“共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