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专题·广告

乡村志愿服务:

秸秆禁烧筑防线,生态文旅促振兴

《中国环境报》(2025年10月29日 第006版)

  在义乌,生态环境志愿者的身影不仅活跃在企业和社区,更遍布田间地头、河道两岸、山林之间,形成一支覆盖全域的“全民军团”。 2024年下半年,义乌各镇街党员干部带头行动,带动30余万名群团骨干组成秸秆禁烧志愿者队,通过强化宣传教育、加大巡查力度等方式,多措并举稳步推进秸秆禁烧工作。

  行动中,江东街道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检查,重点针对责任落实、值班值守、宣传工作、灭火器材、火点处置、违规处罚、秸秆综合利用七个方面开展检查,构筑起秸秆禁烧“防火墙”。此外,充分发挥“技防+人防+物防”综合机制,确保全方位、立体式推进秸秆禁烧巡查工作。

  在福田街道下西陶村,志愿者创新推出“秸秆换肥”模式,村民将秸秆交给回收点,就能兑换有机肥料,从源头减少焚烧隐患。同时,无人机巡查、高空“智慧眼”监测与地面宣传队形成“天罗地网”,确保“不着一把火、不冒一股烟”。这些志愿者同时担任乡村环保监督员,确保各项环保措施落实到位。

  乡村志愿者还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工作。佛堂镇钟村、城西街道分水塘村、后宅街道李祖村等地的志愿者,通过参与截污纳管、河道清淤等治理工作,助力乡村水质提升,发展“生态+文旅”产业。分水塘村依托红色资源,实施生态景观工程,2024年接待游客超18万人(次),志愿者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宣传和引导作用。李祖村以创客文化与生态田园为双引擎,志愿者协助打造创客空间,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

  乡村志愿服务的特点在于其扎根基层、贴近实际。组建“秸秆禁烧宣讲团”,用当地方言编写顺口溜,让环保知识通俗易懂;建立“田间课堂”,现场演示秸秆还田技术,指导农户科学利用秸秆资源,这种接地气的宣传方式,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环境意识;协助农户发展绿色农业,推广“稻田养鱼”生态模式,既改善了土壤质量,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参与设计“生态研学”路线,将美丽乡村转化为教育资源,吸引城市学生前来体验,为村集体带来可观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