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持续探索与实践,义乌市以志愿服务为抓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直接改善了环境质量,更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并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宝贵启示。
志愿服务的大规模、常态化开展,有效延伸了环境监管的触角,补齐了专业力量的短板,直接助推了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善。无数志愿者在巡河、护林、监督污染源中默默付出,成为发现环境问题的“前沿哨兵”,与专业执法力量形成了有效互补,共同织密了生态环境防护网。
义乌志愿服务最重要的成效在于培育了深厚的生态文化。全市志愿者队伍持续壮大,注册志愿者人数众多,活跃度高,“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环保理念蔚然成风。从党员到外籍友人,从企业主到普通村民,多元主体的参与使得生态环境保护从政府的“独角戏”变成了全社会的“大合唱”。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生动的实践教育,让市民在参与中深化了对环保的理解,从而更自觉地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义乌的实践还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启示:
其一,社会参与是基石。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最广泛地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义乌的实践证明,志愿服务是凝聚社会共识、汇集民间智慧的有效途径,能够将“要我做”转化为“我要做”,形成强大的内生动力。
其二,品牌项目是关键抓手。志愿服务要持续发展,必须项目化、品牌化。义乌精心培育的“生态义警”“许小可”助企、国际志愿者等特色品牌项目,目标明确、机制清晰、辨识度高,有效提升了志愿服务的组织化、专业化水平和可持续性。
其三,融入治理是根本方向。志愿服务只有与党建工作、社区服务、乡村振兴等基层治理重点工作深度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能。义乌的实践表明,当志愿服务成为基层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就能实现社会效益与治理效能的双提升。
从“许小可”志愿者的数字化探索,到国际志愿队的跨文化协作;从党员志愿者的助企担当,到全域志愿力量的全民参与,义乌生态环境志愿者用行动诠释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深刻内涵。他们不仅是生态治理的“受益人”,更是“参与者”“建设者”,用每一次扫码指导、每一次巡河护水、每一次宣传讲解,编织起一张覆盖全市的“绿色防护网”。
在“美丽中国我先行”义乌市践行“两山”理念20周年系列活动的推动下,义乌持续加大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力度,组建多层次环保监督员队伍,形成了强大的环保合力。从城市到乡村,从企业到社区,他们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着义乌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彩篇章。义乌的实践表明,当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民自觉行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在不知不觉中落地生根,结出丰硕的果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