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版 深读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陈敏鹏:

农业适应气候变化亟待系统性规划

《中国环境报》(2025年10月29日 第008版)

  ◆本报记者鲁昕

  “满地秸秆拔个尽,来年少生虫和病。”霜降后,北方大部分地区已迎来秋收扫尾工作。由于2025年暑期中原地区及部分粮食主产区遭遇极端干旱和旱涝短时交替等气象灾害,不仅给秋收造成困难,也对压茬推进秋种带来风险。

  据了解,财政部10月会同农业农村部下达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4.84亿元,支持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7省受灾地区加快开展农机抢收、潮粮烘干、农田排涝等农业生产防灾救灾工作。

  应急资金能解一时之困,但更需从根本上应对未来可能更加频繁的极端天气。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除事后的救灾补偿,我们应如何前瞻性布局,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的气候适应能力?记者就此对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陈敏鹏进行了专访。

  中国环境报:今年暑期,中原地区出现极端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影响。随着近几年极端天气特别是旱涝交替发生的情况变多,农户的传统种植习惯或知识体系是否失效?

  陈敏鹏:看天种地是我国农业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我们调研发现,有经验的农民都非常关注天气。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愈发频繁、强烈,影响也日益显著。这导致某些极端事件已超出区域传统认知与适应经验的范畴。

  气候变化对不同农户的负面影响存在差异。传统小农户的种植经验,主要来自个人、朋友和邻里,倾向于风险规避,抗风险能力较弱。种植大户或专业农民,一般来说经验会更丰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相对强一些,适应能力也相对更高。而大型农业公司或龙头企业,还可以通过资产配置,提升抗风险能力。

  总体而言,传统农业知识在常规风险应对中依然有效,但面对超出农户认知与应对能力的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时,就必须依靠系统性的适应规划和措施支撑。

  中国环境报:除了极端气候事件,气候变化对于农业和农村还有哪些影响?

  陈敏鹏:气候变化分为平均态和极端值的变化。平均态的变化,如平均气温总体升高、平均降雨量发生变化等。极端值的变化包括高温、暴雨、大风、干旱等,一般会表现出更大的破坏性。

  气候变化对农业和农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可能会影响种植制度和作物产量。因为降雨变化和气温变化会带来区域积温(指某一段时间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是研究温度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之间关系的一种指标)的变化,从而理论上使得一些作物的种植区域向更高纬度迁移。但另一方面,区域的气温升高会导致水资源蒸发增强,如果水资源短缺产生水分胁迫(土壤缺水而明显抑制植物生长的现象),会对农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而且,气候变化也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土壤有机质等各方面,从而影响农业生产。

  目前,农村地区的常住人口以老人、妇女和孩子为主,这些人群都是气候变化下的脆弱人群,尤其对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特别敏感。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也总体落后于城市地区,对洪涝等灾害的应对能力不足。

  中国环境报:您认为农户应该怎样应对气候变化?

  陈敏鹏:促进农户应对气候变化应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是加强气候变化科普,提升农户对气候变化及其风险的认知,这是推动其采取适应性行动的根本前提。

  二是推动信息精准下沉,确保各种预警和适应信息的可得性。据我们调研,目前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手机资讯,但目前这些信息以气象预警为主,需各级政府定向投放一些更加专业的指导信息,如通过短视频指导他们采取何种具体措施,变“预警”为“行动指南”。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尤其是排涝水渠、洪水缓冲区、农业灌溉等公共设施,这些是保障农业生产、应对极端灾害的基础,但农民是无法负担的,需各级政府系统规划与建设。

  中国环境报:如今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是否要建设相应的农业应急体系?

  陈敏鹏:应急体系非常重要,但仅是开展应对的一个方面。国际社会早在约20年前就提出“气候变化适应主流化”(mainstreaming)理念,强调不能等气象灾害发生后再去适应气候变化,而应将气候变化适应系统纳入政府、企业和社区等各个层面的决策、规划及其执行过程中。如在产业结构布局、国土空间布局、农业结构调整时,就应预先考虑到未来二三十年可能存在的气候变化风险,从根本上改变被动应对的模式,实现从灾后响应向灾前预防转变。

  目前,国际上已有一些多边开发银行关注到这些问题,正在制定投资的气候风险披露准则,以后这些银行在评估农业基础设施贷款时,不仅要进行设施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可能也要进行气候风险评估报告,以观察项目是否有效规避了区域的气候风险。

  从国内进展来看,2022年5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共同出台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在此指导下,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制定出台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明确当前至2035年各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目标和重点行动举措。

  中国环境报:建设气候适应型农业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陈敏鹏:建设气候适应型农业是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客观需要和紧迫任务。在推进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坚持规划先行,系统开展气候适应型农业的战略分析与顶层设计。在此基础上,积极运用天气指数保险、专项补贴等风险规避工具,帮助农户转移和分散因灾损失,为农业生产建立有效的风险缓冲机制,提升农业整体的气候韧性。

  第二,加强适应导向的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面对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事件,许多原有工程设施(如按“十年一遇”标准设计的水库)可能将难以满足未来的防灾要求。应基于科学的气候风险评估,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系统性升级与改造,提升其应对极端灾害的能力。

  第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推动适应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当前已有一些农业抗逆品种和栽培技术实现突破,但在推广应用环节仍存在障碍。以东北一些区域的水稻种植为例,尽管已有可减轻倒伏的种植技术,却因操作稍复杂且与传统种植方式不一致,难以被农户接受。同时,作物抗逆性状的协同改良技术也需科研持续攻关。

  因此,应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激励,充分调动科研单位、企业和农户等多方积极性,加快气候适应型农业技术的落地应用。

  中国环境报:您认为如何发展低碳农业,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陈敏鹏:首先,应加快构建覆盖农业生产全链条的低碳标准体系,系统推进绿色低碳生产方式。该体系需明确关键作物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统一碳足迹核算、低碳技术评估与产品碳标签认证,并培育第三方核定机构,为规范认证提供支撑。

  其次,应充分激发消费端的减碳潜力。通过建立市场化的低碳农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引导消费者在经济条件允许下优先选择低碳认证产品,以市场选择倒逼生产端减少高碳排化肥、农药使用,推广节水灌溉等绿色农业技术,形成供需互促的良性循环。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陈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