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应知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渠清水向北流
生活处处有地理
“两座山理论”寻源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1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处处有地理

作者:【美】阿瑟·格蒂斯、朱迪丝·格蒂斯、杰尔姆·D·费尔曼
译者:黄润华 韩慕康 孙颖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3年6月
 

◆张春燕

从古而今,教育者总在不断探索,如何“授人以渔”。翻看这本16开本600多页的《地理学与生活》时,乍一看会被此书的厚度惊着,但只要耐心读完前几页,很快就会被带入贴近生活的讲述中去。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与数、理、化、语、生、政、史等学科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普通中学的教学中,通常把它归为文科类。可是课本上冰冷生硬的知识,没完没了的分析,又令学生十分头疼。这本关于地理学和生活的读本恰好是引导人们对地理知识产生兴趣的利器。让人不禁感慨朱熹老夫子说过的,“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真对地理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会发现它是一门妙趣横生且平易近人的学科。

生活处处有地理。城市污染物为何久聚不散?环境中的微小毒素会被食物链逐级放大?地理条件造就了哪些独特的饮食文化?大千世界的生活百科,浓缩在这本600多页的大部头中。

本书共分为自然、人文、区位和区域分析4个篇章,通过深度分析全球发生的新闻大事件,如卡特里娜飓风、新加坡和中国的生育政策、大城市中的无家可归者、恶劣的空气质量等,引出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完整的框架和严谨的概念。绿色革命、电子垃圾、能源再生等重大问题,在本书中均从地理学的视角加以理解和讨论,不愧为“生活中的地理学”。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属于美国大学地理教学中的通识教材,由3位美国教授编撰,目前在美国已使用了30多年。为了与时俱进,教材仍在不断地修订、出版。

西方世界和地理探索有一段深远的渊源。从葡萄牙贵族麦哲伦和达·迦马的好望角探索,一直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那些保有探索天性的人来说,地理本应成为一门引人入胜的学科。美国《国家地理》连年畅销不失为一个佐证。

但我国的地理教学却连连遇冷,从中学开始,学生对地理的印象往往是旋转的地球仪和经度、纬度等地理名词。连书店中地理书籍的架子上,充斥的也是各式旅游指南。地理学被打入冷宫,和普通人生活也渐行渐远。

地理学应该如何学习、应用和对待?《地理学和生活》开启了一扇重新认识地理学的大门。比如,本书在开篇中提到了2004年印尼海啸事件,指出新闻报道中常将这些灾难归为自然灾害,但实际上却不能只归罪于自然。比如在太平洋地区,人们早就建立了海啸预警中心,包括中国、日本、 澳大利亚等环绕太平洋的26个国家都参与其中。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主要职能是收集太平洋海盆的地震波和海潮监测站探测到的信息,交换各国情报,评估能引发海啸的地震并发布海啸警报。而人们并没有在印度洋地区设立海啸预警中心,在对可能发生的灾害事件上,人们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是从地理学角度对新闻事件的一种重新解读,不失为一种看待事物的新视角。

接下来,作者又阐述了地理学是什么,在作者紧扣生活的笔触下,读者发现日常生活的点滴均和地理学发生着联系,所见所闻,无处不在。

生活是笼罩在科学之下的:建筑力学让房屋坚固不摧,电子学让通信无处不在,生物学、化学导致了食品安全问题……可地理学探讨的是这种现象是什么,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同自然和文化的联系在哪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什么,等等。因此,从地理学的角度,上述问题就会转换成:不同地区会有不同材质、外形的民宅;出国之后,若没有电源转化器,手机将无法使用;为什么不提倡转基因食品等。

地理是人类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开天辟地之初,大自然就在不知疲倦地塑造着地球的沧海桑田,也带给了古老的人类无穷的好奇与想象。时至今日,地理学不再局限于山川面貌、星辰运行等自然地理的内容,更多地融入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人文层面的印记。由此延伸,进而折射出社会风貌真实的投影。

地理学几乎横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人文社会方面的人文地理学到自然科学的自然地理学,乃至技术层面的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无时无刻不充满了地理知识。当然,地理不只是博物,也不只是科研,地理还赋予人们一种情怀,一种理性思维和哲学修养。

钱学森先生的学术领域本来与地理学风马牛不相及,却对地理学一往情深。他将地理科学归结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科学,还从哲学高度、人类知识体系的高度,把地理学提升到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科学。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地球面临着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严重问题,如何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地理学科的热门话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思考的方向并获得启示。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