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法治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05
本期导读
机关算尽 莫若诚信
贵州打响执行新《环保法》第一枪
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立法权优势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5年2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南环境管理新常态下有新思维
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立法权优势

 

◆本报记者孙秀英 陈祖洪

见习记者周海燕

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9%以上,92.7%以上近岸海域水质达到或优于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城镇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8%以上,全省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在全国一流水平……

日前,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公布的一组翔实数据,给我们勾勒了一个更加清晰的海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环境取得“多赢”。

成绩只是对过去的认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海南思考更多的却是如何发挥特区立法权优势,完善生态环保法规体系,加强环境监管,进一步提高产业环境门槛,确保将生态环境作为海南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贫困守不住绿色

海南岛中部腹地的五指山、白沙、琼中、保亭等市县,素有海南“绿色之肺”的美誉,被称为海南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和水源涵养地,同时也是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区。

但是长久以来,这些地区为涵养水源、保护生态核心区,限制了发展机会,做出了重大牺牲。实践证明,贫困守不住绿色,可又不能以牺牲和破坏环境致富。矛盾如何解决?

要完善生态保护法规、政策、制度,坚持依法依规管理生态环境保护,落实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海南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立法权的优势,抓好法规规章制度的立、改、废工作,健全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制度体系;划定生态红线,实施生态红线管制,对重要生态系统、生态敏感区域和脆弱区实行特殊保护;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落实‘谁受益、谁补偿’”。在日前召开的海南省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海南省副省长何西庆如是强调。

据了解,为促进海南省中部山区生态保护的法治化、常态化,海南将在省政府《关于建立完善中部山区生态补偿机制的试行办法》的基础上,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采取财政转移支付,对生态保护者给予合理补偿,界定生态保护中受益者的权利义务,形成“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长效机制。

“以贯彻实施新《环保法》为契机,积极推动《海南省环境保护条例》的修订,加快出台《海南省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海南省中部生态核心区保护管理条例》,编制完成《海南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管理的法治化水平。”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厅党组书记、首任厅长邓小刚说。

排污企业“有钱也不能任性”

1月26日召开的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与以往有些不同,中航特玻、英利新能源、逸盛石化、华能发电、威立雅水务等海南20家重点企业负责人,悄然坐在了参会代表席上。

企业负责人为何出席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会议?有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是让企业直面环保压力、履行社会责任和环保责任。

对于排污企业来说,履行环境责任“有钱也不能任性”。

“作为重点排污企业,华能海南发电实施了多项节能减排设施,包括余热回收利用、脱硫设施的建设与应用等,为企业清洁生产和减排发挥了良好效益。下一步,我们将严格按照减排要求积极承担和落实减排任务,履行企业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应邀出席的华能海南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成明说。

“当环境违法成本高到无法承受,企业当然要守法;当环保投入成本超过利润,企业自然会被倒逼着转型。这就是环保法律作为外力因素,对企业甚至是产业的洗牌。”海南省高院环境保护审判庭庭长曲永生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最严《环保法》下,如何加强对企业违法行为的震慑力?海南省认识到,除了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外,让其曝光在公众视野下也是一条有效途径。为此,海南今年将力推环境信息公开,发布重点企业监管名录,定期公开曝光一批重大环境违法企业。建立社会诚信档案,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录入诚信档案,并列入“黑名单”。

此外,为加强环境执法监察工作,今年海南还将开展一次环境保护大检查。重点检查所有排污单位情况、环保制度落实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全面清理与新《环保法》相悖的“土政策”,加强环境保护法规的立改废。

“重点是摸清底数、建立档案,重点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越权审批、未验先投的建设项目完成整改。”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监察总队总队长陈清波认为。

地方标准制订将有新突破

“新《环保法》对未批先建项目环评说‘不’,不仅将问责环保部门,对支持和批准项目先开工的政府领导同样会被问责。”海南省生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说。

“按照新《环保法》,一旦出现问题先看哪个部门工作没到位,必须有人承担责任,必须处理到人。这一举措对政府、企业均具有较强约束力。”海南省海事法院法官王伟民进一步解释。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适应这种趋势性变化?

邓小刚认为,“必须善于把握新常态下污染物排放的特点和趋势,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控制增量、削减存量,探索走出一条新路子。”

充分发挥环评“过滤器”的作用、严格环境准入制度,是海南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法宝。

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厅数据显示,2014年,海南完成209个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其中省重点项目138个。对27个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和产能过剩项目不予审批或暂缓审批,进一步控制污染排放。

如何实现环境保护新目标?

邓小刚说,今年海南将进一步提高环保门槛,对新建项目(包括租赁厂房建设项目)和工业园区建设,严格执行先环评、后建设。制订符合海南特点的行业环境准入标准,从源头控制落后产能。发挥环境标准的引领作用,研究推进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环境标准体系建设,重点在污染行业和海南特色产业领域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的制订方面取得突破。

据了解,今年海南将重点落实生态文明建设6项重点改革:编制完成《海南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起草《海南省生态补偿条例》,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完成《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实施方案》,探索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订《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实施工作方案》,研究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完成《海南省重点近岸海域环境质量预警及联动修复办法》,建立重点近岸海域环境质量预警及联动机制;完善系列生态环保法规体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