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我国环境保护
新环保法配套法规亟待完善
跨过生死劫 实现双逆转
推动实现发展与保护共赢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5年11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接一版 《公报》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未来5年我国环境保护创造和提供了强有力的外部条件和基础,也为未来提升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推动实现发展与保护共赢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后5年,也是加快绿色转型进程的重要窗口和机遇期。公报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公报》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对于“十三五”期间环境保护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创新发展,就要求环保工作要创新环保工作思路、内容、方法,以创新引领国家环境治理体系的提升。”石磊说。

俞海认为,创新驱动的发展将在本质上改变发展的方式和动力,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将显著提高资源和能源的经济生产率,大大降低污染物排放,在源头上为环境保护减轻压力。同时,创新发展也要求在环境保护领域不断推进环境理论、环境制度、环境科技以及环境文化等创新,为实现“十三五”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练好内功。

协调,顾名思义就是要求充分协调各方面资源推进环境保护工作,要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统筹协调区域间、流域间环境保护工作,以协调优化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内外部条件。

“经济社会协调就是要求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从对立转向共赢,解决环境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是推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和‘五化同步’、促进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应有之义。区域协调就是要求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开发强度和范围,严守生态红线,确保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持续。城乡协调就是要求统筹推进城乡环境保护,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环境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供给水平和能力。物质和精神文明协调就是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理念和社会价值观,引导全社会共同行动参与环境保护。”俞海解释说。

绿色发展理念的确立表明党和国家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国家发展中更为重要的位置,生态环境保护进入国家发展的中心议程。专家表示,实现绿色发展的途径包括构建绿色发展格局、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等。

开放发展要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这为我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以及国际环境合作确定了新的指导思想、方针和路线。”俞海说,在新形势下,要提高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进程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输出我国成功的环境保护理念和最佳实践。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人民群众对干净水质、绿色食品、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等生态的需求更为迫切。在俞海看来,共享发展的核心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