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爱为环保提建议
王书文:维自然所喜
谢传德:玩转秸秆,变废为宝
贾广惠:校园限塑,累并快乐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1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书文:维自然所喜

王书文给众人讲解沙漠节水小米项目。
 

◆本报记者王琳琳

王书文站在阿拉善左旗巴润别立镇缀满饱满谷粒的谷子地前,微笑望向眼前预示着丰收的亮灿金黄色,眼神里饱含着满足。自从2009年第一次到访这块绿洲,王书文已经数不清来过这里多少次了。而这次,他是带着略显骄傲姿态来的。掐指算来,为之付出5年努力的“节水小米”项目,在任志强倾情代言和诸多团队成员、阿拉善农民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今年修成了让人满意的正果。

是夜,在嘎查燃起的篝火旁,一向低调寡言的他,一反常态地张开双臂,招呼着场边见证丰收的人们,跳起了欢快的舞。

突破项目规模化

5000亩戈壁沙地,1000吨节水小米。放在五年前,这样的成果,王书文连想都不敢想。

那时,他刚来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以下简称SEE)做项目顾问,跑遍了第一年试种谷子的17个农户,写出了《阿拉善地区杂交谷子种植与节水示范项目总结报告》。

2011年,时任SEE会长的冯仑提出,今后,阿拉善的项目要做到规模化,要求可看、可说、可测。这个“规模化”的使命落在了王书文和他同事身上。

当时,王书文刚刚担任协会副秘书长不久,对于规模化的要求,他觉得很难理解,是地域面积的规模化,还是影响的规模化?王书文拿出了一些调研和设计方案,比如阿拉善地区的牧业怎么转型等,没想到直接被理事会否决。理由是这是政府做的事情,生态协会做不了。接着,他又提出沙漠绿坝计划、鸿雁计划等,理事们听了快睡着了。

苦思冥想提交的方案被一一否决,王书文的心里郁闷极了。

王书文开始了反思,甚至睡觉时都在想。他先是从书上找答案,找来了《从愿景到大规模的变革——规模化项目》等介绍项目规模化的书籍,给团队做培训,然后带领团队从东到西考察了中国大部分治沙机构的项目,查阅了世界上大部分荒漠化防治规模化的项目。

觉得灵光闪现的是在三四个月后的一次交流中。一位朋友告诉王书文,阿拉善一个在外地打工多年的牧民自费把自己1000多亩地打造成了一个梭梭——肉苁蓉家园。王书文听说后前去考察。

在那个牧民家里,王书文看到了一条充满生机的绿色廊道。牧民对王书文说,几年后这里就是一个绿色银行。梭梭是一种沙漠植物,可以防风固沙,最重要的是可以嫁接肉苁蓉,实现牧民经济利益。一方面保护了生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牧民增收,两全其美。

这让王书文一下子感到,要想实现公益环保事业的规模化,就必须是发展模式可复制,需要一个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产品,比如梭梭和肉苁蓉。

在公益和效益间寻找平衡

如果支持100个这样的牧民家庭,这样就可以实现规模化发展。于是,王书文设计出“绿牧家”项目,也就是“1亿棵梭梭”项目的前身。

他的提议得到不少人同意,但也有很多人当面就反对,表示项目不可能实现,也不应该做这件事。理由是这个地区本就干旱,为什么还要去种梭梭加大对地下水的消耗呢?

原来,不少人把种梭梭误解为在沙漠里种大树了。纠正完错误的理解,王书文面临更棘手的问题——让这群忙碌且外行的企业家理解项目的核心精神,给予行动和资金上的支持。

他先是跟大家商量,选一个地方试种两万亩。众人半信半疑地同意了。地点选中了苏海图。王书文带领团队和牧民用两年时间打造了一块实验基地,结果梭梭的长势特别好。随后,王书文提出扩展到20万亩,效果同样不负众望。

技术上可行、效果上可行,影响力也有,王书文开始有了更大的设想。治理阿拉善地区1/4的荒漠化土地,恢复和建构历史上的800里梭梭林防护林体系。

为了让企业家们和社会公众更好理解,必须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1/4,也就是200万亩,需要种的梭梭数量是1亿棵。王书文把它凝练成“种1棵梭梭,固定10平方米荒漠化土地,花10块钱”。为了这句话,王书文几个月里走访测算了气候、地质、土质都不同的大小地块,总结了不下十几种情况。

现在,“1亿棵梭梭”项目已经成为SEE的品牌项目,是其第一个从品牌、规划、设计、运营团队、筹资、市场推广、团队管理、企业家参与、政府关系等全方位、完整运行的项目,改变了过去只做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的特点。同时,它还改变了协会内部部门之间的分割,加强了合作,并为后期打造公募基金会打下了基础。

最初,王书文对企业家插手公益项目的执行一事特别矛盾,认为“公益的事,我比你专业”,企业家们只管出钱就可以了。但后来,王书文慢慢觉得,科学化与企业家要求的规模化并不矛盾。科学家与企业家的思维逻辑不同,前者是先研究环境有什么问题、面临什么威胁,然后考虑项目的解决方案、需要的资源。后者则是反过来,先思考能实现什么样的愿景,投入多少资源,然后是解决了哪些问题。

事情还是那些事情,需要的不过是转换思维。几年下来,王书文有了心得,那就是用科学家的头脑思考,用商业的思维设计,用企业家的语言表达。

懂前进,知后退

懂前进,知后退。现在,“沙漠小米”项目刚开了一个好头,王书文已经在考虑将来撤出的问题了。

“公益机构不能做商业做的事。当商业能做的时候,必须退出去。”王书文说。他以宜家举例,众所周知,瑞典的宜家是遍布世界的跨国连锁企业,是商业帝国,但很少有人知道,宜家的VI系统、品牌系统、门面装饰等都是由一个家族基金会来拥有的。基金会低调隐形,代表公众利益,能始终让宜家呈现环保理念,给普通消费者提供低成本、好设计的产品。

今年初,王书文又多了一项身份,被任命为北京维喜社会企业总经理。这是SEE成立的不以营利为目的、致力于为农民环境友好型产品打造市场化交易的平台。

王书文喜欢“维喜”这个名字,将其引申为“维自然所喜”,意思是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是让自然喜欢的。他希望维喜走上正轨、迈向成熟后,能让平台上的产品,如小米或肉苁蓉,从种到收、从储运到加工、从原产地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可以通过本地的力量实现,用市场力量为环境改善做出一点贡献。

刚加入SEE时,大家曾问他来阿拉善有啥理想?

那时,他从云南来。车过贺兰山,山分两脉,东侧还有些许的绿色,往西走就是无穷无尽的荒漠戈壁了。从满眼的绿色到漫天的黄地,王书文至今难以忘怀内心的冲击。

“我就希望能够给这个地方带来一片绿叶。如果每个来的人都能带来一片绿叶,那么这个地方不就变绿了吗?”

时至今日,他还记得自己当初的话。

下一步,他希望借助SEE平台,再做出一些标杆性的项目。他和同事们考察了诸多项目后,看中了“自然梦想空间”,即在城市一小时生活圈内,打造具有标志性的自然教育基地,内含自然导览、运动等多项功能,让人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体会与自然亲近的快乐。

王书文知道,这个过程会很漫长。但是,他还是设想了一个时间表:5年,打造1000家。尽管数字的可行性尚未评估,但点和面的大方向上,王书文带领的团队已经做了规划——在点的层面,打造两到三个有标志性的自然教育基地,探索模式,建立标准,成立体系;在面上,要营造出一种有利于自然教育发展的氛围,吸引更多人参与,吸引更多资源投入到这个领域中来。

“我不需要钱,不需要名,就希望能够把自己的理想通过组织化的力量得以实现。” 王书文说。“无论是大的世界范围,还是小的组织内部,能够把idea从脑海中落实到实景,世界上有几个人能够实现?大部分人不过想想罢了。一生中,我有三五件这样的事情能够实现,这辈子就没有白活。”

在那座森林学堂里,他和众多同道中人是这样计划的:用绿荫遮天的柳杉森林,换钢筋水泥的建筑空间,用清新迷人的芬多精换繁华都市浑浊的空气,用放大镜和望远镜换看得见看不见的眼睛,用青山、蓝天、云瀑和夕阳,换五花八门的电视节目,用青蛙、甲虫、飞鸟和流萤,换线上游戏的各种怪兽,用满天星光,换一夜无眠……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