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境界-品鉴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丝绸之路上的旅行者
艺海拾贝
与一块地相遇
承继传统文化的火种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3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与一块地相遇

 

◆曹永胜

漫长的人生里要与许多事物相遇,哪怕小小的一块土地。

乡下一位老人逝去一年,我们一行人回去祭奠她。焚香烧纸结束后,我站在老人墓地放眼望去,冬日里的远山被袭来的薄雾笼罩着,朦胧而又神秘。墓地右前方刚刚翻新过的一块土地进入我的视线。似曾相识的位置,让我想起什么,我就沿着池塘边朝它走了过去。

那是我14岁时拥有的一块土地。那时土地有限,此前我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块土地,尽管14岁并不代表具备了干农活的能力。我还意识不到这意味着什么,高兴的是父母,多一块土地就增加了一分收成的可能。

周围的几块地,或杂草丛生,或改变了形状被挪作他用,只有这块地维系着原样。我站在它的边缘,在田埂上与它对视,不敢再踏进一步,生怕自己留下的一个脚印会打扰它的整个生命。

长方形的地,棱角分明,面积不过50平方米左右。挨着池塘,水源便利又充足。所以,它曾是我家格外重视的一块地。玉米、小麦、红薯……不管种什么,都能带来良好收成。农作物出类拔萃,以良好的长势标志性地耸立在地里,每一个收获季节,父母都会从那一块地满载而归。多少年过去了,土地边际没有改变。泥土还是我第一次见到的那些泥土,甚至更加新鲜。暗红的泥块上带着一点锄头的痕迹,地里甚至没有留下任何脚印,让人感叹主人真是一位锄地的好手。弯腰下去掂一掂泥土,用手指轻轻一捏,就闻到了它的芬芳。泥土的清香进入鼻子,一些记忆瞬间就被打开了。

如果20年前,这块土地的翻新一定是由我父母完成的,也许我还在他们旁边充当一个小小的帮手。我坐在田梗上,时而低头,时而仰望,在无忧无虑的时光里看蚂蚁从脚趾爬过、看蜻蜓从身边飞过。有时候,我站在池塘边,拿起细细的一根木棍或树枝放在水里轻轻搅动,我以为那就是大人们常玩的钓鱼。听到父母唤起“三娃”,我才跑过去为他们递上开水,或者在不远的树上摘几个别人家的桔子给父母解渴,被父母知道真相骂了后,灰头灰脑地走开,还得意地笑着。

父母在地里播种和收获,用欢声笑语与漫山遍野劳作的乡亲们遥相呼应。一块小小的土地,人们反复耕耘,耕耘自己的希望和明天。每一块土地都有三三两两的乡亲,热闹非凡。人们干农活的姿态构成了一幅充满韵律而又和谐的乡村风景画。而现在,不知谁在耕耘这一块曾经属于我的土地,也许已换了多位主人。不知四季里还会有什么农作物从地里生长出来,但我相信它一定能让每一位主人喜笑颜开。

在它面前,我们相互对视,彼此陌生,却又像多年未曾谋面的亲人。

父亲走后,家里劳力有限,母亲不得已舍弃了很多土地,但没有舍弃这一块。直到母亲进城后,彻底离开土地,才告别了它,并交给了信任的乡亲。但母亲没有断绝与土地的联系。每到24节气来临,她都会念叨着,这个时节该种什么农作物,以此怀念在乡下的日子。她让我们也不能断了与土地的关系。每一次返乡,临别前乡亲们都会捧出土特产热情赠送。这是那一片土地上最高贵的礼物,却让我受之有愧。

今天,这块地周围却增加了几座坟。坟里埋葬的是曾经在这里耕种的人。他们长眠于此,便与土地融为了一体,永远眷顾着这片土地。不远处,一棵直耸云天的松树还保持着我第一次见到它时的姿态,默默注视这世间的一切。

离开时,我坐在车里远远看着那一块地,就像告别一位亲人。与这一块地相遇,或许不是相遇,是久别重逢。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