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观潮
3上一版  下一版4
 
慢递 给未来的信
乡音已改鬓毛衰
愿18年后的你保持对自然的好奇
国学教育专业化应三方联动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3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学教育专业化应三方联动

 

◆黄帅

传统文化热不是一个新话题,但舆论有关国学教育专业化的问题却在近期被反复讨论。舆论场上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两处:第一,如何界定国学概念,如何厘清它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第二,国学教育是否应产业化,如何在弘扬国学的同时满足学习者的现实需求。

对于国学的内涵,其实百年以来的知识界和教育界一直没有公论。我的理解是,将传统文化中的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和文化精华加以提取,剔除封建的、陈腐的糟粕,用于陶冶当代人的心性,提升国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但在具体的国学教育活动中,需要格外注意分门别类与年龄分层。比如,牙牙学语的儿童接受的国学教育和民间国学班的教育、名牌大学里的国学课,针对的群体及其教育内容显然是不同的,不可混为一谈。

国学教育专业化首先是大学国学课程的专业化。因为,任何一个学科想获得其合法性,首先就需要在高等教育的知识体系里获得一席之地,拥有教育部批准的学科建制,否则相关师生学习和就业、后续发展的权益都难以得到制度的保障。在这方面,我们看到相关部门和高校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探索。

教育部《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课题组执行主任张健曾介绍,目前国家提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少应该包括国学经典、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三个部分。早在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传统文化要逐渐进高考。与此同时,截至2015年5月末,国家以及教育部的传统文化相关课题组已完成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成人教育(全国领导干部国学教育系列教材)、海外汉文化教育近700册传统文化标准化教材研发工作。而武汉大学早就建立了完整的国学专业设置,中国人民大学的国学院也不断吸引着莘莘学子的兴趣,更多高校的国学专业的设置、培养的尝试也正在路上。

不过,在诸多成果之外,我们也不能忽视,有些国学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不清晰、自我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始终存在,这就让人们反思:到底什么样的国学教育才是更专业、更合理的呢?

对此,我的看法是:以官方教育为主导,以民间教育为支撑,以全民教育为基础。目前,国家在花大力气培养国学文化的继承人。值得注意的是,民间自发的国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版图中不可缺失的一块。目前大学国学教育基本集中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而广大地方城市、基层的国学教育,还多依托民间的各类国学班、读经班、传统文化班等。它们是民间社会的土壤里自然生长出的花草,有其独特的生命力,但也有着良莠不齐、管理混乱、缺乏长效教育体系等缺憾。

更重要的是,国学教育应该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它不像一些业务培训班,通过短期集训就能让人学成并投入实践,国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润物无声中实现全面提升。但这个过程是缓慢的,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成果。这就需要社会努力营造一种终身国学学习的观念,并使学习者能通过专业书籍、广播电视与互联网获取专业的国学教育,如国学公开课、电视文化讲坛等方式,让专业的国学教育服务每一个愿意学习的人。

总体来说,国学教育专业化不是单维的,它是一个需要大学、民间和全民都参与和思考的多面向的过程,只有在这三方联动的情况下,未来的国学专业教育才会获得更扎实、更具体、更有可持续性的成效。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