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境界-人物
3上一版
 
海归夫妻建起自家太阳能发电站
忠诚敬业燃尽荣光年华
故宫“看门人”单霁翔: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绿色足迹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7年11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绿色足迹

 

◆本报记者刘晓星

绿色,是生态文明时代最迷人的景色,它蕴含生命,创造活力。作为大学教授、学者,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教授贾广惠博士的人生足迹与绿色紧密相连,他将教育和环保结合,身体力行实践着自己的梦想与追求。

创造绿色,

连续多年植树万余棵

还在媒体做记者时,贾广惠就对环保产生了兴趣。当看到很多地方绿色逐渐消逝,一个朴素的念头从他脑海中滋生出来:植树。

在1999年,徐州团市委建设“青年世纪林”的号召一出,贾广惠马上报名参加植树行动。没想到,这是他创造绿色的开端,并一发不可收。

此后,在故乡、在读书和工作的学校,到处都有他带领学生植树的身影。

不仅如此,他还远赴西北沙漠植树。距离徐州四五千里路的甘肃、内蒙、宁夏,有世界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他带着学生顶着风沙,连续7个春季去那里植树。

每年夏季,贾广惠都带队去调研查看树木生长情况,看到树木长势良好,他由衷地感到欣慰。

短短十余年,贾广惠和他的社团已经在全国8个省份植树1万多棵。

治理白色,

推动改变校园行为习惯

在生活中,贾广惠还关注到白色污染的治理。

早在武汉大学读博时,贾广惠就对禁用一次性餐具开展宣传,他多次上书武汉大学校长,要求取消食堂的一次性餐具。

回到江苏师大,他又成立了“新世纪限塑同盟”这一限塑组织,开始努力治理校园白色污染。

在食堂、课堂、宿舍,关于一次性餐具危害的宣传随处可见;他们通过与学校后勤、食堂反复沟通协调,推动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为食堂配备可重复利用的餐具,贾广惠和他的组织先后购买了800个塑料筐、200个不锈钢碗供学校食堂使用。此外,他们还开展定期奖励、免费发放饭盒、送水果等特色活动,提高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治理白色污染不仅在校园,还要走出去。贾广惠每年都带领学生到农贸市场、到乡村田间去调查、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帮助市民、农民了解滥用一次性塑料袋的不良后果,呼吁他们减少使用。

贾广惠多次带学生到徐州市各垃圾处理厂,实地考察了解塑料垃圾在处理中耗费的能源与产生的污染毒害;并深入社区,考察居民垃圾产生问题。

针对近年来校园快递包装日益增多的现象,贾广惠迅速组织社团成员对快递包装物分类回收,从同学手中收回纸箱,实现循环使用;对塑料包装开展回收,交由塑料厂处理,此举使校园垃圾减少了1/3。

知行合一,

在环保路上一直走下去

身为大学教师,课堂是其主要的教育场所。贾广惠充分利用这一阵地,将专业知识融汇环保理念,从教10多年间,接受环境教育的各类学生已超过6万人,学生们都被他倡导的节约、绿色、低碳理念深深感染着。

开展环保行动,没有经费来源,贾广惠便自掏腰包。学生们都知道,他是一个自己节省却对环保“太大方”的老师,每每出资开展环保行动,他从不犹豫,甚至一直在倒贴。

脚踏实地,贾广惠积极开展各种志愿行动,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他带领学生开展了多年的家乡塑料包装废弃物调查,参加了全国“挑战杯”大赛并荣获三等奖;为了探究雾霾肆虐背后的生活消费因素,他带学生在苏鲁豫皖交界到处奔走,不仅自费租车,还经历了拍摄中被追赶。最终,历经两年多调查完成的报告,获得了全国“挑战杯”大赛二等奖。

此外,贾广惠还与学生一起开展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绿色物流等项目,获得中华环保基金会、中华环保联合会、国家级大学生科研训练等立项,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环境意识也得到了提升。

做环保很奢侈,它需要长久的不计功名的坚持。贾广惠个人开展环保行动20年,带领环保社团在全国志愿活动10年,早已白发染鬓,也尝遍了艰辛。但他看到上万名青年与市民被绿色理念唤醒,就坚信自己一定能把环保做成一项事业。在这条路上,贾广惠倾注热情、激情与真情,踏出了一条绿色的足迹。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