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境界-观潮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成就更好的自己
书讯
经典传承需要“筋骨血脉”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8年5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经典传承需要“筋骨血脉”

 

◆欧阳柏林

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推出了一系列高品格、精制作、大格局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无论是正在热播的《朗读者》《信·中国》,还是刚刚举行了年度盛典的《经典咏流传》,亦或是已结束的《国家宝藏》、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都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这些荧屏景观被公众看作难得的精神盛宴,同时也挖掘出越来越多的经典,找到了经典传承新的“筋骨血脉”承载方式。

返璞归真,最为经典的传承方式

经典的传承方式有很多,可以是通过影视作品的再加工、再创作,还可以通过本色朗读的方式去诠释其深厚的内涵。前者常给人视觉上的强烈冲击,但往往喧嚣;而后者沉潜静美,却蕴含更丰富的思想哲理,给人润物细无声的思想启迪。

《朗读者》就是这样一档返璞归真的节目,通过名家朗读经典名作,唤醒大众内心的阅读热情。对比第一季,今年的节目更加突出“朴实、深厚、诚恳”立意,以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首先,朗读这种方式本身就是质朴的。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平凡小角色,一旦进入文字的世界,与生活相互印证时,都会展现出开阔的境界。《朗读者》常常只选取经典著作中的一个片段,“大道至简”,有时更能直击人心。

其次,朗读者本身情感的真挚表达,有助于挖掘文字背后的价值,传递精神力量。如节目中,篮球运动员姚明为所有体育人朗读海明威的《真实的高贵》,科学家薛其坤以《礼记·大学》节选,致敬清华大学物理系创办人叶企孙;而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黄泓翔,则以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片段,启发人们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反观喧闹的“综艺世界”,《朗读者》无疑有着风清气正的文化担当,表达对民族的挚爱和对真理、艺术的深入思考。而节目中展现出的纠结与顿悟、忧愁与喜悦、愤懑与感动,远比浮夸的表演、快餐式的消遣有传承的价值。

和诗以歌,最符合传统的传承手段

经典除了朗读,更可以演唱。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经典咏流传》再度出击,将古诗词与音乐完美融合,让观众在现代唱作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为中国传统文化找到了更好的传承途径。

节目中,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用《乡愁四韵》怀念恩师余光中;大山里的孩子泪水涟涟随支教老师梁俊演唱《苔》;歌手王铮亮谱写新曲传唱古诗《长恨歌》……这些歌曲,在节目播出后,很快在网络上传唱开来。

这些作品本身就是经典之作,能够跨越时代、提升精神,表达人们共同的思想情怀、价值认同。如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作品清新而本真,其立意和歌曲《小草》一样,再加上悠扬的曲调,最能引发共鸣。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毛诗序》),实际上古人传承经典,也常常是“和诗以歌”、口耳相传的。诗和歌的结合,回归了诗歌的起源,也让诗歌“回”到了生活,完成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呈现。这,或许是经典最合适的传承方式之一。

真山真水,架起全新传承桥梁

浙江卫视最近推出的《同一堂课》,邀请了22位明星名人深入两岸三地的小学校园,担任为期三天的语文老师,传授经典课文,让诗歌“回”到生活。没有演播室的灯光音响舞美,而是走向户外,置身于湖光水色之中,营造出了一种大众多元化传播时代的小众传播。

真山真水之中,“公益老师”与学生们反倒更能诗兴大发,经典古诗词也有了更“创新”的解释。网友不禁纷纷表示,“为什么我小时候学到静夜思没有想到这个”、“中国教育需要这种开放性的思维”,话题讨论度持续火热。

随着诗词、吟诵、汉字为主题的文化综艺节目逐渐增多,内容和形式有了雷同趋势。笔者认为,经典传承要有诗,也要有“远方”;要挖掘经典中更多的文化价值,还要搭建起传承的新桥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心中有经典,人生有诗意。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