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说法
3上一版  下一版4
 
分公司能否独立承担环境行政责任?
科技创新助力西部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
第三方连带责任 不因委托方授意而免除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6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八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在兰州举办
科技创新助力西部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

 

5月27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与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兰州大学、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和甘肃省环境科学学会承办,江苏一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八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在兰州举办。

本次论坛以“科技创新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题,来自生态环境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相关部门负责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的院士专家,以及环境科研机构和环保产业界的代表参加此次论坛,并围绕主题对如何助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行深入探讨。

西北地区急需科技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巡视员张政民在致开幕辞时说道,甘肃既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防止沙尘暴向内地蔓延的前哨,众多院士专家和企业代表在此次论坛上探讨生态环境领域前沿课题,将大幅提升甘肃省生态环保水平,为实现高质量的绿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贺克斌院士致辞时指出,人才培养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国家提出了高等教育要向本科阶段倾斜,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是个很好的平台,将推动政产学研各界深度融合,联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王志华致辞时说,“希望与会专家学者积极为甘肃、大西北、全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建言献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将秉承大学术、大传播的理念,助力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政产学研用各界高度融合,以精湛细腻的笔法在中华大地上绘出天蓝、水碧、土净的壮美画卷!”

兰州大学书记袁占亭在致辞中介绍,西北地区地貌类型多样,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建校110年来,兰大人用“勤奋、求实、进取”的精神坚守西部,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希望在此次论坛上,各位专家为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建设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院士专家主旨报告指明方向

在生态敏感脆弱的西北地区,保护生态环境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技术引领、人才培养、产业发展、数据支撑等核心要素必不可少。出席此次论坛的知名院士专家在主旨报告中,从不同角度为西北地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在西北地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低能耗和环境友好的绿色技术。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副司长苏海红在报告中指出,应坚持绿色理念、市场导向、完善机制和开放合作四个基本原则,培育壮大绿色技术创新实体、强化创新导向机制、推进创新成果转化等方式,形成研究开发、应用推广、产业发展各环节贯通融合的新局面。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处长禹军在报告中强调,今后要面向环境管理需求和基层实际需求,全面提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科技服务组织方式,增强科技创新服务供给能力,打造生态环境科技铁军,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确定了绿色技术的引领,必须有人去实施,这就需要环境应用型人才。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在报告中指出,包括兰州大学在内的国家多所重点院校都在强化本科阶段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环境人才培养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重构课程体系,强化生物、材料和信息工程等学科建设。兰州大学副校长潘保田介绍了兰大近年来通过强化学科建设、推进科学观测台站建设、完善监测体系等方式,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贡献力量。潘保田表示,兰州大学将与各界一道用心呵护西北每一片土地,以科研创新构筑丝路生态新文明。

有了绿色技术引领和人才队伍培养,西北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张政民从切入点、需求侧、供给侧和支撑层面等角度,阐述了在青藏高原发展有机生命健康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中草药和有机农产品种植、牦牛肉加工等相关产业链,呼吁相关政府部门将其纳入相应发展规划,号召科研单位和产业界协同参与。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在报告中指出,包括甘肃省在内的整个西北地区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可考虑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其生态价值。他以浙江省吉安县为例,介绍了吉安县曾因污染严重而被国务院“黄牌警告”,随后坚持生态立县方针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成为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县,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这能为西北地区的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提供借鉴经验。

在论坛举办期间,与会代表切实感受到兰州街头花红柳绿、空气清新,当地人也反映近几年兰州的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空气质量大幅改善。这在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院士的报告中也得以体现。他说,近年来,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如北京的PM2.5浓度已降至60微克/立方米以下。不过,我国空气质量改善工作还任重道远,陕甘宁青新西北五省区空气质量未达标的地级市超过一半,还需要强化重点区域的空气治理。

无论是生态环境保护还是污染防治,都离不开环境监测数据的支持。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陈善荣在主旨报告中指出,我国在大气、水、土壤、噪声等领域已形成遍布全国的监测网点布局,今后将进一步提升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前瞻性和精准性,为西北地区和全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翔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分论坛聚焦西部地区现实问题

在本次论坛期间,主办方设立了两个分论坛,就当前生态环境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和难点分组探讨交流。

第一分论坛的主题是“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甘肃高质量发展”,来自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为西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马建民教授在报告中梳理了兰州大气污染研究的现状,并对今后兰州大气污染防治提出了建设性建议;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王博教授就如何通过环保科技创新和新型环保人才培养来推动我国西北地区的污染防治攻坚战进程进行了介绍;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冯起研究员介绍了祁连山生态变化的现状、过程和影响因素,提出了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第二分论坛的主题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来自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同济大学、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就科技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体制机制进行了充分交流和讨论,并提出进一步优化科技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录三介绍了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群策群力的组织机制和重点工作;江苏一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工唐永波指出,企业是推进资源化利用研发和推广的主力军,是污染防治攻坚战中重要的推动力;西安工程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张洛红针对西部地区一线环保人才稀缺的情况提出,西部高校应着重培养“环保工匠”,环保工匠要有精湛业务功底和创新意识,能处理复杂环境工程问题,还要在环保一线发挥指导作用。

每个分论坛都设立了交流对话环节,相关高校负责人、地方生态环境科研单位和环保产业界代表,就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机遇和挑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需求等话题面对面交流,提出了许多颇具建设性的观点。

论坛倡议关注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

在本次论坛的闭幕式环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王志华指出,第八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旨在探寻新时代科技创新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之道,与会各方联合发布七项倡议: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升污染防治理论指导;加强科技创新,夯实环境治理技术基础;强化科研供给,促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健全研究平台体系,优化科技创新基地布局;壮大科研队伍,强化污染防治人才支撑;加强交流合作,建立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关注重点地区,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尤其是在第七项倡议中提出,重点关注甘肃祁连山地区、秦巴山脉长江上游地区、甘南高原黄河上游地区等生态敏感脆弱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加快建立生态环境监测、预警、治理于一体的保护体系,切实加强对冰川、湿地、森林、草原、戈壁、沙漠、河湖等生态脆弱区的抢救性保护,充分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构筑起坚实的生态安全屏障。

高校与企业签署协议助推产教融合

教书育人的高校和环保第一线的企业如何实现跨界融合,本次论坛也提供了成功范例。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在闭幕式上组织了签约仪式,由陕西科技大学与河北省皮革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常州大学与江苏维尔利科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分别签署合作协议。企业为高校提供环保课题需求和教学实践基地,高校则为企业清洁生产和排放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

加强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对生态环境保护有极端重要性,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将继续发挥平台和智力优势,在科技创新、管理支撑、学科发展、人才培育等方面建言献策,促进政产学研各界深度融合,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在论坛结束之际,主办方宣布,由四川大学承办的第九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将于2020年在成都举行。 季江云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